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甘地主义阅读书目推荐 | 甘地主义专题系列三·拓展阅读

甘地主义阅读书目推荐 | 甘地主义专题系列三·拓展阅读
图片
点击上方,关注“北大政治学”微信订阅号



图片




编者按:我们在本期为读者介绍与甘地及其思想相关的学术研究,这些研究或涉及对甘地生平、思想和影响的考据,或阐述学者对甘地政治思想的理解,或结合印度现实政治分析甘地的政治实践观,或从更为宏观的思想脉络理解甘地及其政治思想。感兴趣的读者或能在阅读过程中对甘地思想有更深入的思考。



甘地主义阅读书目推荐


一、莫·卡·甘地:《甘地》,鲁良斌译



图片


《甘地》是印度独立运动领袖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的自传性著作。作为甘地思想与实践的核心文献,本书以第一人称视角系统呈现其从印度传统家庭中成长的青年,以“非暴力不合作”理念重塑世界历史的精神领袖的完整历程,被视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个人回忆录之一。全书以时间为主线,分为求学英国、南非抗争、真理探索、非暴力运动和谋求印度自治五大部分。甘地坦诚披露早年经历:少年时期对肉食的短暂沉迷、童婚制度下的挣扎、伦敦留学期间从英国绅士追求到素食主义与宗教多元主义的觉醒,以及南非21年法律实践中因种族歧视触发的坚持真理(Satyagraha)哲学萌芽。书中特别详述了他在南非创立凤凰新村和托尔斯泰农场,通过集体生活实验将道德自律与政治抵抗结合,为印度独立运动培养核心力量的过程。甘地将自传定义为探索真理的无数经历,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生平叙事。他深入剖析非暴力哲学的宗教渊源——融合印度教不害(Ahimsa)、基督教《登山宝训》与托尔斯泰人道主义,并通过绝食、食盐进军、抵制英货等标志性事件,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全民动员的政治实践。书中对个人道德修炼的刻画尤为深刻:从青年时期因情欲挣扎而萌生的自杀念头,到中年立下禁欲誓言、通过与侄孙女共浴等极端实验锤炼精神定力,展现其追求解脱(Moksha)的苦行理想。尽管成书于1925年(仅记录至1921年),但书中对殖民体系的批判、对工业化与物质主义的拒斥,以及道德为政治基石的理念,至今仍具现实意义。读者既能从中窥见印度独立运动的历史脉络,更可深入理解非暴力抵抗作为一种普世性社会变革策略的深层逻辑。对于普通读者,本书是理解甘地主义的入门佳作;对于研究者,则提供了研究现代民族解放运动与跨文化伦理的一手文本。



二、霍尼·索弗里:《甘地与印度》,李阳译



图片


《甘地与印度》是意大利历史学家詹尼·索弗里(Gianni Sofri)的代表作。这部著作以独特的视角将甘地的生平置于印度文化与历史的宏大脉络中,通过梳理其思想演变与行动实践,揭示了甘地如何塑造现代印度的精神内核与政治走向。索弗里摒弃了传统传记的线性叙事,转而以文化溯源为切入点,追溯印度教、佛教等本土信仰对甘地非暴力哲学的影响,同时分析英国殖民统治下印度社会的结构性矛盾如何催生了甘地的抵抗策略。书中详细还原了甘地从南非律师到印度民族领袖的转变过程,并且索弗里特别关注甘地思想的内在张力:其宗教泛爱观与政治现实的冲突、非暴力策略的道德崇高性与实际效果的争议,以及独立后印度社会对甘地遗产的复杂继承。例如,书中探讨了甘地倡导的农村手工业经济与尼赫鲁现代化路线的分歧,以及后殖民时代印度教民族主义对甘地世俗主义遗产的挑战。作者并未回避甘地个人生活的争议,如他与赫尔曼·卡伦巴赫的亲密关系及晚年禁欲实验,但始终将这些细节置于时代精神与文化心理的框架下解读,避免陷入猎奇式的道德评判。全书结构清晰,兼具学术价值与可读性。对于普通读者,本书是理解甘地思想精髓与印度独立历程的入门佳作;对于研究者,则提供了一个跨文化视角下重新审视甘地主义的范本。



三、林承节:《印度史》



图片


林承节所著《印度史》是中国学者撰写的权威印度通史著作,林承节以扎实的史料功底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构建了从史前文明到21世纪初的印度历史脉络,尤其在殖民时代与民族独立运动的叙事中,对圣雄甘地的思想实践与历史定位进行了深刻剖析,成为全书的华彩篇章。全书以“殖民统治与民族觉醒”“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等专章聚焦20世纪上半叶,将甘地置于印度从“英国王冠上的明珠”到现代民族国家诞生的核心枢纽。林承节指出,甘地的崛起不仅是个体精神领袖的出现,更是印度传统文明与殖民现代性碰撞的产物。他细致梳理甘地从南非反种族歧视运动(1893-1914年)到印度本土“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0-1942年)的思想蜕变,揭示其“坚持真理”(Satyagraha)与“非暴力”(Ahimsa)哲学如何将印度教“业报”“达磨”观念转化为全民动员的政治伦理,使分散的地方性反抗升华为具有道德感召力的国家叙事。不同于西方学者常有的浪漫化书写,林承节在以冷峻笔触揭示甘地主义的局限性同时,又以印度社会现实论述了甘地的伟大,批判性地描绘了一个真实的甘地形象。作为中国学者首部系统印度通史,本书在史料运用上融合中英文献,尤其注重印度共产党档案、殖民政府报告等一手资料,对甘地与中国的关联(如抗战时期宋美龄访问甘地、尼赫鲁与中共的互动)亦有独到考证。在叙事风格上,既保持学术严谨性,又以 “食盐进军的行进路线图”“甘地与泰戈尔的通信”等细节还原历史现场,使这位“穿着loincloth的世界领袖”的形象立体可感。对于中国读者,本书不仅是理解印度文明特质的钥匙,更通过甘地这一坐标,折射出殖民地国家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道德与功利间的复杂抉择。正如林承节在结语中强调:“甘地的非暴力哲学或许无法解决所有现实问题,但其对人类文明本质的追问——如何在冲突中保持尊严,在变革中守护价值——始终具有超越时代的启示意义。”



四、V. R. Mehta and Thomas Pantham:Political Ideas in Modern India: Thematic Exporations



图片


Political Ideas in Modern India: Thematic Explorations是一部由V. R. Mehta和Thomas Pantham共同主编的里程碑式学术著作,系统梳理了印度从殖民时期到当代的政治思想脉络,通过多维度的主题式分析,揭示了现代印度政治观念的深层结构与文化基因。全书以六大主题板块展开,涵盖殖民现代性下的社会改革、宗教多元性与民族主义想象、世俗民主与社会正义、国际关系伦理等核心议题。第一部分聚焦殖民时期的激进思想,第二至三部分深入剖析宗教与民族认同的交织,第四部分转向世俗民主与社会正义,第五至六部分拓展至全球视野与当代挑战。全书由24篇论文构成,作者包括查特吉(Partha Chatterjee)、比尔格拉米(Akeel Bilgrami)等顶尖学者,融合历史社会学、哲学阐释与文本批评,形成跨学科对话。其核心贡献在于:第一,突破线性叙事,将政治思想置于殖民现代性、宗教伦理与社会结构的互动场域中,例如分析殖民教育如何重塑本土精英的政治语言;第二,强调本土概念的理论活力,如“达利特话语”(Dalit-Bahujan discourse)对西方公民权理论的挑战;第三,揭示思想传统的当代回响,如泰戈尔的 “自愿共同体” 理想与印度宪法中的基本权利章的关联。对于研究者而言,本书提供了理解印度政治文化复杂性的 “概念工具箱”,其对世俗主义、种姓制度、民族认同的批判性分析,至今仍是相关领域的必读文献。普通读者亦可从中窥见印度如何在传统智慧与现代性诉求间寻找平衡,为反思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多样性提供独特视角。





图片




文字编辑:陈   川

技术编辑:曹政杰

责任编辑:孙宏哲





友情推荐:







图片
政治学基础研究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