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標題: 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特别策划 [打印本頁]

作者: sunwinism    時間: 2025-10-14 20:04     標題: 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特别策划

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特别策划 | 十大成果之二:《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中文版
图片
点击上方,关注“北大政治学”微信公众号



图片




编者按:2015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的著名学者俞可平同志,受邀担任北京大学政治学讲席教授、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并创办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在2015年12月11日召开的“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推进中国政治学基础研究高端研讨会”上,中心创始主任俞可平教授表示,中心的根本宗旨是推进中国政治学基础研究,努力提供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原创性政治学理论,并且在国际政治学舞台上代表中国政治学界发出自己的声音。10年来,中心紧紧围绕这一根本宗旨,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值此中心成立十周年之际,本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多卷本《政治通鉴》、“政治、法律与社会”本科联合培养项目等十项中心代表性成果,敬请关注。







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十大成果之二:

《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中文版



当1983年马克思逝世100周年之际,原西德柏林自由大学豪格教授夫妇发起的一项学术工程,悄然埋下了跨越时空的思想种子。如今,这项被誉为“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基础研究最重要文献”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HKWM,Historisch-kritisches Wörterbuch des Marxismus),正通过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的编译实践,在世界范围绽放出新的学术生命力。作为中德校际合作的标志性成果,中文版《大辞典》不仅填补了国内学术空白,更搭建起中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话的桥梁。



图片


一、百年纪念催生的学术巨著:

德文原版的历史与规模



任何一部经典学术著作的诞生,都离不开时代语境的孕育与学者群体的坚守。《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的编纂缘起,本身就是对马克思思想价值的最好致敬。1983年,为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原西德柏林自由大学豪格教授夫妇联合全球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正式启动这一宏大编纂计划,最初拟定收录1200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关键概念。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学术共识的拓展,词条规模逐步增扩至1500个,最终形成15卷25册的宏伟体量。



这部跨越四十余年的学术工程,堪称全球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集体智慧结晶。据统计,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900多名学者参与其中,他们覆盖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凭借各自的专业积淀共同构建起这座马克思主义知识的殿堂。截至2025年10月,德文版编纂工作仍在稳步推进,持续完善剩余卷册的内容打磨与出版流程,朝着15卷25册的完整规模不断迈进。在国际学术界,这部著作早已超越普通百科全书的范畴,被公认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编纂时间最长、最具权威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辞典”,成为全球学者把握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开展深度理论对话的核心文献。



二、中德携手的学术传承:

中文版的立项与定位



随着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入发展,引入这部国际权威著作的需求日益迫切。2018年,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中文版正式出版发行,实现了与德文原版发起的百年历史呼应。这一成果的背后,是北京大学与德国自由大学的深度校际合作,更是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深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必然选择。



图片


作为中文版项目的具体负责单位,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始终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中外学术交流”为己任。中心依托北大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深厚积淀,汇聚了一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理论等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学者,为项目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从项目立项之初,中心便明确了中文版的核心定位:它不是简单的文字翻译,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重要概念的深度阐释与学术再创造,既要忠实于原版的学术精髓,又要契合中国学界的研究语境与阅读需求。



这份学术追求也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认可。中文版项目先后被列入北京大学“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文科重点项目,更入选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重点项目,充分体现了北京大学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研究的重视,以及学术界对该项目学术价值的广泛认同。在出版合作方面,中心选择与拥有百年学术出版传统的商务印书馆携手,为著作的编辑质量与传播广度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超越百科的学术价值:

中文版的内容特色与核心贡献



“《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不是一般的百科全书,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重要概念的深度阐释。”俞可平教授的评价,精准概括了其核心学术特质。与普通工具书相比,中文版《大辞典》在内容构建上呈现出三大鲜明特色,彰显出独特的学术价值。



其一,在阐释维度上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贯通”。每一个词条的编撰都遵循“概念溯源-理论演变-当代价值”的逻辑脉络,不仅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核心概念的文本出处与理论内涵,更追踪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语境下的演变轨迹。这种历史化的阐释方式,帮助读者摆脱对概念的教条化理解,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所在。



其二,在研究视角上体现“多元与权威的统一”。得益于900多位全球学者的参与,这部著作打破了单一学术范式的局限,收录了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研究成果,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同时,所有词条均经过严格的学术论证与同行评议,确保内容的权威性与准确性,为读者提供兼具广度与深度的知识参照。



其三,在学术功能上兼具“工具性与理论性”。作为一部大型考证辞典,它为国内学者提供了翔实的文献资料与概念解读,可直接作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研究的工具书使用;更重要的是,书中蕴含的国际学界最新研究成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借鉴,推动国内研究从“文本解读”向“理论对话”升级。正如俞可平教授所言,这部著作“反映了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进展,是迄今最重要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基础研究成果之一”,其中文版的出版,切实填补了国内马克思主义基础研究的一项重要空白。



四、薪火相传的编纂之路:

中文版的进展与挑战



翻译编纂一部规模如此宏大、内容如此精深的学术著作,无疑是一场漫长而艰巨的学术远征。自项目启动以来,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联合全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和编译专家,组建起专业编译团队,以严谨细致的态度推进每一卷的工作。截至目前,中文版已正式出版三卷,每一卷的问世都引发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师生、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



图片


在编译过程中,团队始终坚守“忠实原著、精准表达、学术规范”三大原则。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核心术语,反复核对德文原版与马克思恩格斯原著文本,确保概念传递的准确性;对于不同学派的理论观点,客观呈现其核心要义,避免主观解读的偏差;对于学术注释与文献引用,严格遵循中文学术出版规范,保障著作的学术严谨性。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得已出版的三卷著作不仅赢得国内学界的高度评价,更获得德国原版编纂团队的认可,成为中德学术合作的典范。



与此同时,项目推进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俞可平教授坦言,目前中文版仅出版三卷,距离15卷25册的完整规模仍有较大差距,后续编译出版任务十分繁重。其中,如何稳定和扩大编译专家队伍、如何加快编审出版进度、如何进一步扩大著作的学术影响力,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挑战的背后,既是大型学术著作编纂的共性难题,也凸显了这项工作对学术耐力与团队协作的极高要求。



五、继往开来的学术使命:

未来展望与中心担当



作为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中文版的编译出版工作,始终与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的学术定位紧密契合。从《政治通鉴》的系统编撰,到《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的精心编译,中心始终秉持“构建权威知识体系、推动学科理论创新”的核心使命,持续深耕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政治学基础研究领域,展现出扎实的学术积累与前瞻的学科视野。



面向未来,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将继续全力推进《大辞典》中文版的编译与推广工作,致力于使这部学术巨著走出书斋、走向更广泛的研究者与读者群体,真正实现学术资源的普惠与共享。更为深远的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中文版的持续推进,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系统梳理与传承,更是对中外学术交流机制的重要深化。它不仅为中国学者直接对接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沿成果开辟了通道,也使国际学界能够通过中文版深入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脉络与理论语境,从而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图片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深化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中文版的编纂出版,既是对历史资源的系统回望与整理,更是面向未来理论创新与思想引领的重要准备。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将继续发挥桥梁与平台作用,汇聚多方智慧,凝聚共识力量,以久久为功的定力持续推进这一重大学术工程,使这部跨越时空的思想巨著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图片




友情推荐:







图片
政治学基础研究

























歡迎光臨 三民主义健中国研习会 (http://sunwinism.joinbbs.net/)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