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单仁平:与历史赌错了,人生就会轻如鸿毛
2016年05月05日 10:41:21 来源: 环球时报
  一个名为“对话基金会”的美国“人权组织”2日发布消息称,目前已知的因参与八九政治风波而入狱的最后一名在押犯苗某获得减刑,将于今年10月中旬刑满释放。外媒报道称,苗某时年24岁,是来自河北省的一名工人,他于1989年8月7日因纵火罪被判死缓,后多次减刑。即使这样他出狱时也已51岁。
  无论如何,苗某在狱中度过27年都令人唏嘘。当年的事情轰动世界,一批被称为“民运人士”的参加者后来却像它的碎片一样洒落到世界上。他们从备受关注到逐渐黯淡下去,直到今天大多接受了在西方维持苟且、卑微的存在。苗某在狱中度过的岁月是“民运忧伤曲”此前几乎没有被听到过的一个音符。
  多少人曾经壮怀激烈,以为自己在“书写历史”。直到很多年之后,才发现自己恰恰站到了历史的对立面。一些曾站在当年学术高水平线上的人,以及名牌大学的“学霸”,因为跳不出一次致命错误对一生的影响,纠结二十几年,完全落伍,失去了描述、观察中国和世界的能力,再也提不出能够产生某种影响的主张。他们无声无息地被历史浪潮拍打了下去。
  当年逃向国外的人,恐怕都相信自己不会输掉人生。一时间那么多捐款找上门来,整个西方似乎都在向他们投资。即使杀不回中国,也完全可以过得甘之如饴了。然而谁曾想西方的任何扶持都是为了利用他们,当那些人稍显无用时,西方的有限捐款迅速转向了“藏独”“疆独”“法轮功”等。
  人生有时挺残酷的,你要跟历史打赌,一旦下错了注,一生就会轻如鸿毛。从1989年到今天,有不止一拨人下注“中国将在几年内崩溃”,赌西方的影响将覆盖中国。他们输得没有回旋余地,即使出走西方,等待他们的也是凄寂的世态炎凉。
  如今西方经济好的国家不多,对中国“民运”及类似人士的财政支持有所萎缩,但借助互联网的效果,口头鼓励在加强。这唤起了少数人新的幻想。
  近日外媒集中宣传,境内外有六十几人宣布搞“接力绝食”,声援一名中国境内的服刑人士郭某。据称郭某多次入狱,最近一次是3年前在南周事件中因“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被抓,后获刑。声援者要求患有疾病的郭某在狱中受到良好对待。
  郭某入狱经过了完整司法程序,他在法庭上的辩护词当时还传到了网上。他的身体状况如果出了问题,完全可以依法得到照顾,所谓“接力绝食”显然是经外媒帮助上演的“政治秀”。“接力绝食”近年多次被“民运”等异见人士在境外使用,那些人又想吸引注意,又受不了挨饿,于是想出了“接力绝食”奇招。
  中国改革开放一路走来,激进反对者在大多时候都是极小的圈子,他们一茬又一茬,对抗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他们的精神依托都在西方。因为相信自己与“普世价值”接轨,所以他们幻想出自己的强大。由于互联网方便了他们同远处“志同道合”者联系,虚拟社区的热闹也缓解了他们的孤独感。
  然而历史无情过,还将继续无情。中国人民的真实利益正在中国以合法方式十分主流地得到宣扬和追求,改革开放的整个实践都围绕着如何让这个国家的人民生活得更好在进行。极少数异见人士钻了牛角尖,自我算计着,感动着,渐渐脱离了时代潮流而不自知。
  西方有选择地庇护他们当中的某些人,而庇护谁不庇护谁,庇护多少,都取决于西方的利益。陈光诚去了西方,很快又消沉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人的悲歌看来要不断重复下去。(作者单仁平 是环球时报评论员)

TOP

单仁平:“文革”已被彻底否定
  互联网上有一些关于“文革”的谈论。那场持续十年的内乱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在“文革”发动50周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出现一些讨论是正常的。但另一方面,若是把这种讨论看作一种认识上的“撕裂”,恐怕与社会真实思想面貌不太对得上。或者换句话说,中国社会看待“文革”的共识远远大于分歧。
  中共中央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革”作出彻底否定的权威定性,从那时起,几代中共领导人都坚定维持了《决议》的结论,党的所有正式文献也都未出现过任何异议。彻底否定“文革”,不仅是全党上下的认识,而且应当说是中国社会整体上相当稳定的共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改革开放之初“国家现代化”的目标,也在爬坡过坎的突破中不断接近。从当年“被开除球籍”的焦虑,到今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尽管“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还有不少,但中国人前所未有的“获得感”是真实的,对今天所走道路的认同是真切的。公众在这个时候尤其不会把“文革”重拾为样板。应当说,站在今天的高度上,中国人对“文革”的集体认识比那个时候更加清醒而坚定。
  “文革”在中国不可能重演。十年浩劫给中国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失,也让许多中国人留下了永久的人生伤痛。那份集体记忆无法抹去。“文革”结束后,山西农民、棉花专家吴吉昌对新华社记者穆青动情地说:“老穆,俺不怕穷,只怕乱。今后可不能再折腾了,越折腾越穷,将来国家靠啥呀?”彻底否定“文革”,有助于中国社会对各种失序的危险保持高度敏感和警惕。最近这些年,不少发展中国家持续发生内乱,但却难以撼动中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革”的惨痛教训给中国人带来了某种“免疫力”。没有人比我们更害怕动荡,没有人比我们更渴求稳定。
  舆论场变得开放后,各种各样的声音一直都存在,这样的多元化在互联网时代表现得更为显著。而“文革”发动50周年又是一个“难得的命题”,网上出现了一些不正确的观点,也不足为怪。这些声音虽然有的调门不算低,但它脱离了中国人的现实关切,终究掀不起大浪。
  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带领全国人民,在思想上、组织上、法律上已经对“文革”做了深刻反思,对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案主犯进行公开审判,既清算了他们的罪行,也教育了更多的人。那一场大反思,奠定了中国全面走向改革开放的思想基础。随后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则彻底覆盖了“文革”,它大大超越了否定“文革”的政治评判。
  可以说,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是从“拨乱反正”迈出的第一步。在思想上是彻底否定“文革”,在实践上则是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30多年来,我们憋着一股劲“把失去的损失夺回来”,发展走上正轨,生活也变好了。大家一起谋发展、向前看,这为国家的前进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为我们巩固社会团结减少了不少困扰。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这个道理经实践反复磨砺变得愈发强大,获得了人民的广泛支持。
  “文革”那一页彻底翻过去了,改革开放的大跨度前进把中国带到全球化的前沿,我们用一心一意做实事,创造了与外部世界相比的赢局。而把发展放在中心位置,是最基本的历史经验。无论是严惩腐败、依法治国,还是发展民生、缩小社会差距,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做世界上最有活力的探索者、实践者。这方面,我们理应有“三个自信”。在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候,最要紧的是凝心聚力、团结奋斗,不忘“发展才是硬道理”,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一些干扰或许很难避免,但只要我们有排除干扰的能力,有不为干扰所动的定力,中国的前进就不会被打折扣。
  我们早就对“文革”说拜拜了,今天可以再说一遍,“文革”不能也不会卷土重来。中国今天的格局中已根本不再有“文革”的位置,关于它是否会重演的争论,答案是非常明确的。计算机联网的时代,何须担忧算盘会不会涨价。中国人的集体思维升华了不知几个维度,人们绝不会允许“文革”那一套再追上来纠缠我们。(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

TOP

房宁:特朗普PK希拉里,谁是最后赢家
2016-05-06 00:47:00环球时报房宁分享
  唐纳德•特朗普赢了印第安纳,克鲁兹和卡西奇先后黯然退选,共和党初选尘埃落定,2016年美国大选的“季后赛”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希拉里对决特朗普。现在不少人已经在猜谁将是下一位美国总统了,是的,这个问题应当关注,中国人有理由关注美国的新总统是谁。
  但这个问题不能靠猜,猜是猜不出来的。现在没有人知道下一位美国总统是谁。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政治实践之一,美国大选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已经十分成熟、高度程式化了,加之大量的研究,美国大选俨然成了一门“政治科学”。按照既有理论和经验结合今年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对未来的“季后赛”做出政治科学意义上的分析和预测,而这对于了解和认识美国大选,进而透过大选认识美国,认识中美关系的走向,将不无裨益。
  根据既有的理论与经验,决定今年美国大选两党胜负的有三大关键因素:基本盘、独立选民、诽谤选举。
  基本盘,是个台湾地区选举文化中的名词,用到美国也挺合适。美国长期以来的两党制造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政治文化:党派意识。美国政党与中国不同,有政党组织而无党员,两大政党形式上看就是个选举机器。但由于美国宗教、价值观、历史及地域等因素影响,美国政治社会化的代际传播效用十分明显,从而造就了美国的“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许多美国人在说出自己的党派归属时,眼神里除了骄傲,甚至透出点挑战的意味。总之,政治化程度高的美国公民的党派意识相当浓厚,这些人是两大政党的基础选民,一般来说,他们只要投票就一定投自己认同的党派。从当代美国政治格局看,民主、共和两大政党基本上是势均力敌,因此能否尽量多地动员出“基本盘”,仍然是这次大选的一个重点。
  希拉里在基本盘动员能力上要胜于特朗普。特朗普出奇制胜的选举策略和他的身份、背景、风格毕竟让不少共和党人不舒服,而希拉里堪称民主党里的民主党,她从头到尾、从上到下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民主党。现在一些议论说,共和党人要搞反对性投票去选希拉里,那也太夸张了。美国人的党派意识不会使这样的情况大量发生。
  独立选民,是那些没有强烈党派意识的选民,他们当中许多人甚至根本就不去投票。特朗普无疑是2016年大选中最吸引眼球的候选人,他很特殊。但特朗普之所以成为焦点人物并引起巨大争议,其实主要原因并非他的策略与风格以及他那张“大嘴”。2016年大选的焦点是美国的“政治正确性”之争。
  政治正确性是个很美国化的词汇,常常弄得人似懂非懂。不妨引用个中国说法,其实美国人嘴上的“政治正确性”十分类似中国人说的“教条”或“教条主义”。每个国家、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教条,或曰基本价值准则。但这样的东西时间久了难免“生锈”,也会过时。过时的“教条”还撑在那里就变成了“教条主义”。传统中国的“儒家”、改革开放前的“继续革命理论”,都是国人比较熟悉的“教条主义”。教条主义早晚会引发争议,甚至被改变、被唾弃,如今美国就到了这个时候!在许多美国人看来,特朗普简直就是上帝派来颠覆美国“教条主义”的。除了特朗普还有谁不喜欢美国的政治正确性?显然,独立选民中这种人会比较多,许多人不去投票不是因为没有中意人,而是对美国这套制度不感冒。现在来了个莽汉要醉打“政治正确性”,这不是蛮有吸引力吗?!特朗普比希拉里更有动员独立选民的能力。因此,特朗普的胜算主要是在动员独立选民方面。
  诽谤选举,是美国不幸而又令人着迷的选举文化。真正意义上的美国大选一般认为始于1800年。美国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在前一年刚刚去世。“老大”不在了,“兄弟们”终于可以放开手脚真正搞一番“民主”啦!这次大选开辟了美国大选中诽谤选举的先河。那一年是两位美国伟人亚当斯和杰弗逊竞争,其竞选手段极其肮脏,造谣、诽谤无所不用其极,以至于亚当斯夫人悲哀地说:选举能把最优秀的人败坏掉。这一传统延续至今,一般来说,初选之后的两党对决的主要选举方式就是诽谤选举,文雅的说法是“负面选举”,也就是大量采用抹黑、诽谤手段的选举,其核心是“人格谋杀”。看客们已经从初选时对克鲁兹“情人”的揭露中感受到一点诽谤选举的温度了。当然高潮还是后面呢!
  面对负面选举,特朗普形势略好,因为他放荡不羁的固有形象已经使他“脱敏”了不少。而一直以来以精英玉女完美形象定妆的希拉里就比较吃亏了。特朗普早就暗示他那里已有不少关于希拉里的“材料”了。
  作为世界上重要的一种政治实践,美国大选从多种意义上都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大家把眼睛擦亮继续往下看吧。(作者是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所长)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