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中國歷史正述】五帝之六:顓頊絕地天通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人氣: 1078
【字號】 大  中  小
更新: 2016-11-23 11:02 PM    標籤: 三皇五帝, 中國歷史正述, 共工, 少昊, 顓頊
【大紀元訊】六、顓頊
少昊金天氏
黃帝正妃嫘祖生了昌意,次妃方雷氏,名叫女節,生下了玄囂。玄囂姓己,又說姓羸,名摯,又名少昊、青陽氏、窮桑氏、金天氏,黃帝乘龍昇仙後,玄囂接替黃帝登上了天子之位。
女節曾經夢見有大星發出七彩虹光,降臨在華胥之諸,因此受到感應而生下了玄囂。據說玄囂有太昊(伏羲)之德,因而被稱為少昊。五行中土生金,因少昊接替黃帝的位置,因此具有金德,稱為金天氏。少昊繼位後,遷都於窮桑,所以又稱為窮桑氏。少昊繼位時,有鳳凰飛來,具有鳳凰之瑞,所以以鳥紀官,用鳥名作為官名。少昊也是位非常賢德的帝王,他在位的八十四年,天下大治;少昊還作了《九淵》之樂。
少昊金天氏像,出自《三才圖會》。(公有領域)
顓頊登帝位
少昊駕崩後,由他的侄子,也就是其弟弟昌意的兒子高陽繼任天子之位,他就是顓頊帝。
據載顓頊的父親昌意德行不高,被黃帝分封到若水為諸侯。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兒昌僕(又名女樞)為妻。在少昊統治後期的時候,有一天夜裡,北斗瑤光之星發出七彩虹光貫穿月亮,昌僕在幽房之宮因此受感而懷孕,生下顓頊。
顓頊像,清人繪。(公有領域)
《帝王世紀》記載:顓頊十歲就開始輔佐少昊,十二歲便進行了冠禮,二十歲登上了帝位。《山海經》也有記載:在東海之外有少昊之國,少昊帝曾在那養育、教導顓頊,他教顓頊彈奏過的琴瑟還遺留在那裡。
顓頊登帝位前,曾被分封在高陽為君,所以又稱高陽氏。五行中,金生水,顓頊接替少昊繼承帝位,具有水德,以水紀官。
共工怒觸不周山
據記載,顓頊在位期間共有兩件大事發生:一是與共工大戰,二是絕地天通。
對於共工這個名稱現在已很難釐清:傳說共工為掌管水的半神。據記載,上古時期的人,尤其是各部諸侯首領與帝王、大臣等,都有神通,是以半人半神的狀態出現,只是越到後面神通越少,直到夏朝初年時關於這種神通的記載都還有。另外共工又為上古時的人名;同時共工又為上古時期的官職,是負責管理百工或負責治水的職位,居這個職位的人都被稱為共工;另外共工又為上古時期的諸侯國與氏族名,這個諸侯國與氏族的首領也都稱為共工。所以上古時期出現了諸多共工氏,在女媧氏、神農氏、顓頊、堯、舜、禹等時期都一直有出現,其事跡混亂在一起,難以理清。
《山海經》中記載,共工為炎帝的後代。
顓頊登上帝位以後,共工自以為能幹,心生妒忌,不順服天命,便發動戰爭與顓頊爭帝位,結果可想而知。
《列子》記載:共工與顓頊爭帝,被顓頊打敗。在羞怒之下,共工一頭撞向不周山,將不周山撞斷了,同時固定大地的地維也因此被扯斷。不周山是傳說中的仙山,據說它是撐天的八根天柱之一,天柱被撞斷、地維被扯斷後,天地便發生了錯位。從此,天向西北方傾斜,日月星辰便移向西北;而大地向東南傾斜,江河湖海便向東南方向流動、匯聚。
共工怒觸不周山。(肖平/飛天製圖)
顓頊絕地天通
據載在顓頊之前,天和地是能相通的,人與天上的天人、半神比較容易溝通,天上的神或天人經常會降到地上。而地上有足夠大德行和能力的人——上古的巫,也很容易通神,具有神通,甚至能夠依靠神的力量而呼風喚雨。但對做這種溝通的人的德行是有相當高的規範和要求的,同時也不能隨意這麼做。此外,德性境界不同的巫,所能溝通的神或天人的境界,高低也是各不相同的。
那時東方的九黎部落,信奉比較雜亂,家家為巫,他們私自通境界較低的神或天人,對神沒有敬畏之心,使人神雜糅,將人與神擺在同等地位,亂道敗德。
像蚩尤就是一個例子,他暴戾無道,但卻能利用巫術請來風伯雨師等低層神仙為他助戰,擾亂人間秩序,這就是人離神太近,人神雜糅所帶來的亂象。
《國語》中記載了楚昭王與觀射父關於顓頊絕地天通的一段對話。觀射父說,遠古時只有精神專注、敏銳通達、純潔高尚的人,神明才會降於他身上,使他能通神,成為人與神溝通的媒介,這樣的人男的稱為覡,女的叫做巫。到了少昊末期,九黎族敗亂道德,他們人人都可以隨意祭祀神明,家家都有巫史,使人與神雜糅在一起,沒有分別,導致人將自己與神放到同等的地位,對神靈沒有了敬畏,使天地失去了原有的秩序準則,致使人間五穀不生、災禍不斷。顓頊帝看到這種情況,便命令木正重主管天,令火正黎主管地,從而將人與神分開,使各居其位,重歸天地的秩序,斷開了人與神的直接溝通。
《尚書》也記載:上古時蚩尤作亂,他的後裔苗民(三苗)都暴戾無道,顓頊令重與黎斷絕了天與地的聯繫,使人與神不能再隨意往來。
顓頊絕地天通,重新規正了天地的秩序,使上古特有的那種人神同在的時代宣告結束,中華漸漸進入了人文時代。此後,神對人類的呵護、教化與引導慢慢由直接展現神跡的方式轉為更為隱蔽的方式。如通過祭祀、筮卜、異象、預言等來啟發、警示、指引人類;通過佛、道兩家修煉文化的歷代傳承,來展示人可以通過修煉得道成佛,返回天界的真實;通過歷代秉承天命的聖王、聖賢在歷史文化中的精彩演繹等等來系統呈現上天(神)的意旨與教化。
顓頊以德治國
顓頊登帝后,設立了五官,他重用了少昊帝的四個兒子:重、該、修、熙。任命重為木正,稱為句芒;以該為金正,稱為蓐收;令修、熙輪流為水正,稱為玄冥;又任命炎帝的後代句龍為土正,稱為后土;任自己的孫子黎為火正,稱為祝融。
顓頊在位時,以德治國,將天下治理得非常好。
顓頊像,漢武梁祠畫像石。(公有領域)
敦煌寫本《天地開闢以來帝王紀》記載:顓頊在位期間,曾碰到了五年大旱。顓頊便責備自己無德,而使天降大旱、百姓遭殃,便乞天降雨,並將自己作為禮祭的人牲投身大海,來表明對上天的敬仰和對百姓的愛護。投海以後,海神不納,見有大魚負顓頊出水面。上天被顓頊誠心所感動,立即降下大雨,當年天下大豐收。
《大戴禮記》中記載了宰我與孔子的對話,孔子說:黃帝的孫子顓頊大帝,乘龍巡視天下,北邊到達了幽陵,南邊到達了交址,西邊到達了流沙,東邊到達了蟠木。這範圍內凡有生命的、有靈性的,日月所能照射到的,莫不順從於顓頊。
另外,據說顓頊在黃曆的基礎上作了改進,建立了顓頊曆,它與黃曆、夏曆、殷曆、周曆、魯曆一起被稱為六古曆,顓頊曆在秦朝與漢朝初年時得到普遍使用,以十月為歲首,顓頊也因此被稱為「曆宗」。
顓頊的後裔
傳說顓頊一共有二十四個兒子,據記載,春秋戰國時楚國的國君為顓頊的後裔,屈原與楚王同族,所以屈原在《離騷》中也自稱為顓頊的後代,引以為豪。
帝嚳像,出自《歷代君臣圖鑑》。哈佛燕京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左傳》記載:顓頊有八位兒子非常賢能,世稱「八愷」,分別是:蒼舒、隤敳、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史記》記載:舜舉薦八愷任后土之職,來管理百事,一切都被管理得井然有序。
另外顓頊也有幾個不成器的兒子,其中一個叫窮蟬。窮蟬是舜帝的祖先,他與自己的弟弟魍魎爭奪帝位,將魍魎驅趕到雷澤,結果魍魎死在雷澤,變成了鬼害人。顓頊權衡再三,便決定將帝位傳給仁厚而賢德的嚳,嚳是顓頊的堂侄,即少昊的孫子。結果窮蟬不但沒能當上天子,反而連封國也沒有,成了平民,怨恨憂鬱而死。另外,顓頊還有一兒子名叫檮杌,喜歡作惡,無法管教,他與黃帝的後代渾敦、少昊的後代窮奇、縉雲氏的後代饕餮,一起被稱為「四凶」,後來他們被舜帝流放到四方的蠻荒之地。
顓頊帝共在位七十八年,九十八歲而崩。《山海經》記載:顓頊死後與他的九位妃嬪葬於大荒中的附禺之山,顓頊葬在山的南面,九嬪葬於山北。
參考書目:
1. 《帝王世紀》
2. 《古史考》
3. 《左傳》
4. 《世本》
5. 《河圖》
6. 《山海經》
7. 《列子》
8. 《國語》
9. 《尚書》
10. 敦煌寫本《天地開闢以來帝王紀》
11. 《大戴禮記》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點閱【中國歷史正述】系列文章。

TOP

【中國歷史正述】五帝之九:渡過劫難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更新: 2016-11-29 9:36 PM
【大紀元訊】九、堯帝(中) 渡過劫難
堯帝治世時期,出現過兩次大的劫難,中華文明奇蹟般地延續下來。究其原因,只能歸結於上蒼富有深意的安排,也是帝堯的大德行對天下造福的結果吧。
帝堯像,出自《歷代君臣圖鑑》,清代拓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羿射九日
在帝嚳時期,出了一位神射手,名叫羿,或大羿。《帝王世紀》記載:羿擅長射箭,帝嚳便賜給他弓箭,將他封在鉏這個地方,讓他成為射官,世代承襲這個職位。到夏朝時,太康帝荒淫無道,有窮氏后羿驅走了太康,自立為王,這個有窮氏后羿是帝嚳時羿氏的後代,他的子孫一直沿襲這個職位,都稱為羿。
古本《山海經》記載:堯時天空出現十個太陽,羿射十日,掉落在沃焦這個地方。這就是大家熟悉的羿射九日傳說的最早出處。據漢代的《淮南子》記載:到帝堯時,天空突然出現十個「太陽」,將草木莊稼都烤枯了,使百姓沒有糧食可吃,另有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等妖魔怪獸出現在各地,殘害百姓。堯便派神射手羿去各地為民除害,誅殺了各種妖魔怪獸,並用神箭去射殺空中那九個以假亂真、禍害人間的假太陽,它們化成烏鴉掉落了下來。
《山海經》記載了羿的來源:天帝賜給羿紅色的神弓與白色的神箭,讓他降生人間,幫助人間除去各種凶險,渡過危難。可見羿是負天命而來的,降生為人,在堯時完成了他的使命,直接用神力協助帝堯排除妖孽禍亂人間。
毀滅人類文明的大洪水
接下來,堯帝時期發生了另一次關乎天下興亡的巨大劫難。
《尚書‧堯典》記載:堯帝時,天降大洪水,水與天相接,浩浩蕩蕩,淹沒了高山和丘陵。
關於堯時這場毀滅性的大洪水,《水經注》與《漢唐地理書抄》中都有印證:在宜昌市三峽,有萬丈絕壁,在江東面的絕壁之上,連飛鳥都無法棲息的地方,卻有一大火燒過的餘燼,插在崖間,長約數尺。當地父老都世代流傳說,這是堯帝大洪水時,大水淹沒了高山絕壁,當時有人乘舟停靠在絕壁邊生火,火盡後,餘燼留在壁間,遺留至今,所以稱之為「插灶」。
《郡國誌》也記載說:濟州有一座浮山,當地傳說,堯時大洪水,這座山浮於水上,當時有人將船纜繫於山巖間,至今系船的斷鐵鎖還在。
《藝文類聚》也記載:在宜都夷陵縣西八十里的地方,有高筐山。傳說,堯時大洪水,這座山浮於水上不沉,如筐篚,因此得名。
《宋史‧律曆志》記載:「虞喜云,堯時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餘年,乃東壁中,則知每歲漸差之所至。」虞喜是東晉著名的經學家、天文學家,是最早發現歲差的人,生於公元281年,逝於356年。據此推斷,堯於公元前2400年左右正當在位。
在西方相應的時段,《聖經》中記載了諾亞大洪水。《聖經‧創世記》這樣寫道:「此事發生在二月十七日。這一天,天窗大開,大雨四十晝夜。……天下的高山都淹沒了。」
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大洪水》,繪於梵蒂岡的西斯廷禮拜堂。(公有領域)
不少《聖經》年代學(Biblical Chronology)的研究者發現,諾亞大洪水發生在公元前3000至前2000年之間,甚至有學者研究出諾亞大洪水發生在公元前2349年或前2370年左右。
這些研究與《尚書》等上古文獻的記載基本相合,互相印證。很可能堯帝在位時期這場大洪水,就是《聖經》上記載的、毀滅上次人類文明的世界性大洪水。
不光東西方傳說中同時記載了這場毀滅世界的大洪水,在世界其他各民族中都有關於大洪水的傳說。
在位於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大洪水的傳說占有重要地位。1922年,英國考古學家倫德納‧伍利(C. Leonard Woolley),開始對巴格達與波斯灣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沙漠地帶進行考察挖掘,結果發現了公元前3000年前的蘇美爾古國吾珥城(Ur)的遺址,並發現了該城的王族墓葬。在這個墓穴之下,伍利和他的助手們發現了整整有2米多厚的乾淨黏土沉積層,在這層沉積層之上是吾珥工族的墓穴,其中有各種陪葬品,如頭盔、樂器、刀劍,還有各種工藝品和刻在泥土書板上的歷史記載。這層厚達2米的乾淨黏土是從哪裡來的呢?對黏土的分析研究表明,這層乾淨的黏土屬於洪水沉積後的淤土。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人類用泥板記載歷史之前,這一帶曾經發生過一場巨大的洪水,這場洪水足以摧毀整個蘇美爾文明。伍利認為,這個發現說明,美索不達米亞的古老傳說以及《聖經》記載的大洪水是曾經發生過的歷史事件。
為何天降洪水?
為甚麼會天降大洪水毀滅人類文明?
《尚書‧大禹謨》上載,「洚水儆予」,說的就是帝堯之時,上天用洪水來警戒人類。
《聖經‧創世記》記載說:「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極大,就後悔造人在地上。耶和華說,我要將所有的人和走獸,並昆蟲和天空中的飛鳥,都從地上除滅。我要使洪水氾濫在地上,毀滅天下地上有血肉有氣息的活物,無一不死。」
希臘神話也記載說:天帝宙斯看到人類愈來愈殘忍無道,正義和禮節全無,決定用洪水把人類淹死。
瑪雅人的聖書《波波武經》中也記載:神在開天闢地之初創造了人類,後來人們忘記了造物主的存在,對神不敬,於是天神決定發起一場洪水,以毀滅人類。
從世界各民族的記載和傳說來看,是由於人類道德普遍敗壞了,不敬天信神,所以天降大洪水來毀滅沒有道德和正信的人類,只有極少數善良信神的人才得以倖存下來,發展新的文明。
中華文明渡過劫難
根據世界各民族的大洪水傳說,洪水過後,幾乎都只剩下極個別的人倖存下來,重新繁衍新的文明。大部分傳說中,每個民族都只有一男一女倖存下來,《聖經》中記載的只有其上帝判定的義人諾亞一家人倖存了下來。而當時古中國巨大的人群和文明卻奇蹟般地得以渡過劫難,得以保存下來。
從《山海經》等古籍的記載來推測,上古中國的文明中心應該在崑崙山一帶,那裡海拔非常高。崑崙山被稱為萬山之祖,又稱崑崙虛、崑崙丘或玉山,是亞洲中部大山系,也是中國西部山系的主幹;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北側是海拔一千多米的塔里木盆地,南支延伸入西藏高原,與喜瑪拉雅山共築世界屋脊。全長約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至6000米。
《山海經》記載說:「帝堯台、帝嚳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崑崙北……眾帝之台,在崑崙之北。」
帝台是作為祭祀、觀天象等之用的,一般都建在京畿附近,是國家的文明經濟中心所在。當時中華文明的中心就在崑崙之北的新疆沙漠那一帶,那時那裡是肥沃的土地,後來才慢慢風化為沙漠。
大洪水時,居住於崑崙山一帶的中國人,因為所處地勢海拔非常高,並能及時逃到崑崙山,所以洪水不能淹沒,很多人倖存了下來,渡過了這場大劫難,使中國成為當今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留下了大量史前文明,如河圖、洛書、周易、八卦、陰陽、五行、中醫、星象……靜心想想,這些又何嘗不是上天通過帝堯的聖德治世,使古中國文明渡過這次劫難,有意留給人類,以啟發我們今天對人類歷史的背後安排與目的性的思考呢?
華夏民族能在這一時期渡過這兩次大劫,都是上天有意安排和呵護吧。由此看來,此後中原大地上各代天朝起伏跌宕的精彩演繹,也必是上天極富深意的安排與運化的展現吧。
治理洪水
《聖經》記載:大洪水在第一百五十天時,完全退了下來,諾亞一家人從方舟中下到陸地上生活。
1675年所繪的描述諾亞建造船時的故事。(公有領域)
洪水退去後,中華大地上很多盆地、低窪的地方,或被山脈阻擋的區域等,洪水無法退去,仍然淹沒了大量土地,並且常常引起水患,堯便派人治水。
剛開始是共工負責治水,堯認為共工花言巧語,陽奉陰違,貌似恭謹,背後卻飛揚跋扈,便詢問群臣有誰可以承擔治水的重任。大家都推薦鯀來治水,堯說,鯀喜歡違抗命令,剛愎自用,最終可能會危害族人,不合適承擔治水重任。但四岳都一致推薦鯀,讓堯起用他試試看。於是堯便任命鯀去治水,吩咐他要一定要小心謹慎。
鯀是禹的父親,他治水主要採用圍和堵的方法,違背水性,結果九年過後,沒有顯著成效。情急之下,鯀甚至冒犯天條,竊取天帝的神土——「息壤」,用來人間治水,被帝堯罷免並殛於羽山。
大禹治水,出自明仇英繪《帝王道統萬年圖》冊頁。(公有領域)
如此,又引出另一位有開天闢地大德行的聖王大禹來世,治平水患,為中原基奠了一個穩定的地理大環境,為中原大地未來數千年文明的演繹與傳承,創下了不世功勳。這是後話,請參閱相關章節。
參考書目:
1. 《尚書正義》
2. 《水經注》、《漢唐地理書抄》
3. 《郡國誌》(《太平御覽》引)
4. 《藝文類聚》
5. 《聖經》
6. Noah’s Flood: The Genesis Story in Western Thought, by Norman Cohn
7. 《山海經》
8. 《淮南子》
9. 古本《山海經》(《錦繡萬花谷》前集卷一引)
10. 《呂氏春秋》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反饋信箱:zglszs@feitiancollege.org
點閱【中國歷史正述】系列文章。

TOP

【中國歷史正述】五帝之二:黃帝討伐蚩尤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更新: 2016-11-17 2:08 AM
【大紀元訊】二、黃帝(一)
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
黃帝是五帝之首,黃帝時期是中國近五千年歷史的開端,也是華夏文明的奠基時期。中國人常稱為「炎黃子孫」,意為炎帝與黃帝是我們華夏民族的共同始祖。
《呂氏春秋》記載:神農氏一共傳了十七世。這十七世都沿襲神農氏的稱號,都稱為炎帝,最後一代炎帝名叫榆罔。
到了榆罔時期,神農氏的統治已經走向衰敗。這時華夏大地誕生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被稱作「華夏始祖」與「人文初祖」的黃帝。
《路史》記載:開始時,少典氏娶了有蟜氏的女兒,名叫安登(或女登),生下了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是黃帝的祖先,名叫勖,他接替了少典氏的位置,成了少典部落的首領,另一個兒子就是炎帝神農氏,成為當時天下的共主。
這樣過了許多許多年,不知傳承了多少代,到了神農氏統治的末期。這時黃帝的父親當上了少典部落的首領,再次迎娶了有蟜氏的女兒為妻,此時有蟜氏的女兒名叫附寶,她就是黃帝的母親。有一天,附寶看到有巨大的電光環繞在北斗天樞星周圍,光芒穿透夜空,照亮了郊野。附寶因此受到感應而懷孕,經過二十四個月後,於三月初三生下了黃帝。所以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據載黃帝出生不久就會說話,具有神靈,與常人不一樣。
黃帝像,出《Portraits de Chinois celebres》(歷代帝王聖賢名臣大儒遺像),18世紀繪製,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黃帝本姓公孫,出生在軒轅之丘(又稱壽丘),所以以軒轅為名,稱為公孫軒轅。後因他的生長地在姬水河畔,便又改姓為「姬」。軒轅黃帝成年後,接替了他父親的位置,成為少典國國君,後四方歸順,少典國不斷壯大,遂改國號為「熊」,所以黃帝又稱為「有熊氏」。
阪泉之戰
神農氏的天下傳承到榆罔手中時,道德已經衰敗,天下都失去了道德,諸侯間恃強凌弱,爭戰不斷,百姓遭難。炎帝在百姓心中漸漸失去了威望,各國諸侯不再聽從他的號令,而炎帝榆罔也沒能力一一去討伐、約束那些作亂的諸侯,遂天下大亂。
神農炎帝像,清故宮南薰殿舊藏歷代聖君賢臣全身像册,紙本白描,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古本《鬻子》記載:黃帝十歲時便看到炎帝施政的不對之處,而改變他施行的政令。黃帝很年輕時便繼位成為有熊國國君,他非常注重自己的德行,主張以道德教化百姓,漸漸國家大治,社會諧和安寧,百姓生活幸福;甚至連周邊的部落都受其感化而非常敬重他,使黃帝的德行傳播開來。在以道德教化百姓的同時,黃帝又在積極增強武備,訓練士卒,加強防守,他發明了車和船,使交通變得非常便利,並將之運用於軍事,用車作戰,用弓箭等先進武器裝備軍隊,訓練牛馬拉車、騎乘、運送糧草,訓練熊、羆、貔、貅、貙、虎等猛獸參戰,使軍隊戰鬥力大增。
經過若干年,有熊國被治理得非常強盛,在諸侯中的威望越來越高,黃帝便擔當起替天子討伐那些作亂諸侯的責任。他保護弱小的部族,維護著部族間的秩序,使百姓的生活漸漸安定下來。而炎帝榆罔非但不能擔當起天子的責任,以道德化天下,維護天下的安寧,反而自己經常帶頭欺凌弱小的諸侯,諸侯們便紛紛反叛炎帝,歸附於黃帝,黃帝的威望越來越大,聲譽傳遍天下。
隨著黃帝威望的不斷提升,諸侯不斷歸附於他,最終炎帝榆罔與黃帝在阪泉的曠野展開了大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阪泉之戰。雙方經歷了三場大戰後,黃帝大勝,炎帝臣服,主動讓位於黃帝,並協助黃帝發展農業,所以後人並稱炎黃為中華民族的始祖。這場大戰促成了炎、黃兩大部族的大融合,華夏民族從此誕生了。
夢中得良將
炎、黃部落融合後,還剩下東方的九黎作亂,不肯臣服。天下諸侯中,最強大且最暴戾無道的是蚩尤,蚩尤是東方九黎部落的首領。九黎部落民風彪悍,野蠻善戰,由蚩尤八十一兄弟統領,以蚩尤為部落首領。《姓氏尋源》記載,蚩尤有同母兄弟八人,有異母兄弟與同族堂兄弟七十二人,共兄弟八十一人。蚩尤暴戾善戰,具有妖術,能號令鬼怪,呼風喚雨,能請動鬼神為他助戰,被稱為「戰神」,是非常強大的對手。據《龍魚河圖》記載,蚩尤共兄弟八十一人,銅頭鐵額,具有神力。他能變化雲霧,以砂石為食,無道嗜殺,不仁不慈,窮兵黷武,喜歡戰亂。《太白陽經》記載,從蚩尤開始冶煉青銅為兵器。他製造出各種強大的兵器暴虐天下,天下諸侯都害怕他,無人敢敵。
黃帝戰蚩尤,漢畫像石。(公有領域)
阪泉之戰後,黃帝便憂心忡忡,日夜盼望能有賢臣良將輔佐他,平服作亂的蚩尤。《帝王世紀》記載:一天晚上,黃帝夢見大風吹淨天下的塵垢,接著又夢見一個人手持著千斤弓弩,驅趕著數萬群羊。醒來後,黃帝便根據夢境進行占卜:風,代表執政者的號令;吹淨天下的塵垢,為后。難道上天安排姓風名后的人輔助我治理天下,蕩盡天下塵垢嗎?手持千斤弓弩,表示有異於常人的力量,驅趕著數萬群羊,表示能牧天下百姓,引以為善。難道上天也會安排姓力名牧的人能夠輔助我治理百姓、引導萬民向善嗎?
於是黃帝便派人尋找,最後在遙遠的海邊找到了風后,在大澤邊找到了力牧。黃帝以風后和力牧為將相,這二人日後一直盡心輔佐黃帝,建立了輝煌的功績,成為千古名臣。黃帝因此還著有《占夢經》十一卷傳世。
九天玄女傳天書
蚩尤終於發動了對炎帝部落的戰爭,欲爭奪天下。炎帝敵不過蚩尤,便向黃帝求救。
黃帝便帶領各路諸侯一起討伐蚩尤,但蚩尤的力量太過於強大,黃帝一時無法取勝。《黃帝玄女戰法》說,黃帝戰蚩尤,九戰九不勝。黃帝只好退歸於泰山,日夜虔心向天禱告,感動了上天,天上降下了大霧,大霧瀰漫了三天三夜。突然霧中出現了一位婦人,只見她人頭鳥身,穿著九色衣裳,來到黃帝跟前。黃帝知道她是神靈,便向她伏拜。那婦人告訴黃帝說,她是九天玄女,是西王母派她來助黃帝打敗蚩尤的。
九天玄女傳授給了黃帝一部用天上文字寫成的天書《龍甲神章》,關於天書的具體內容無法確知, 據說內容涉及到天地之道、陰陽機要、兵法、布陣、號令鬼神等天機秘術。黃帝令風后根據天書的內容,演繹出兵法十三章、孤虛法十二章、奇門遁甲一千零八十局等。據說後來這些秘學一直在世外秘密流傳,曾傳給過姜子牙、黃石老人等,後又陸續傳給了張良、諸葛亮、劉伯溫等。在三國時,諸葛亮曾布下石頭八卦陣,困住東吳幾十萬大軍,據說就是根據奇門遁甲所布的陣,可見其威力之大。
九天玄女還教黃帝製造了八十面夔牛鼓。《山海經》記載:東海入海七千里處,有一大山叫流波山,山中有巨獸,樣子像牛,通體白色而無角,只有一隻腳,它每次出入水中都會招來大風雨,能發出日月一樣的光芒,叫聲像打雷一樣,巨獸名字叫夔。黃帝曾用它的皮製成鼓,用它的骨頭作鼓槌,聲音能傳到五百里外。《黃帝內傳》也記載:九天玄女教黃帝製夔牛鼓八十面,敲一下聲傳五百里,連著敲能傳三千八百里。
參考書目:
1. 《呂氏春秋‧慎勢》
2. 《路史》
3. 《詩含神霧》
4. 《史記》
5. 《鬻子》
6. 《龍魚河圖》
7. 《太白陽經》
8. 《黃帝玄女戰法》
9. 《山海經‧大荒東經》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點閱【中國歷史正述】系列文章。

TOP

【中國歷史正述】五帝之八:堯道治國

更新時間 : 2016-11-28 12:40 AM [紐約時間]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新唐人訊】八、堯帝(上) 堯道治國
廣告

堯帝登基

帝嚳死後,長子摯繼承了帝位,是為帝摯。

堯,名放勳,因從小在母家長大,所以從母姓伊祁,或姓祁,十五歲時開始輔佐帝摯,開始被封到陶地,後來又改封到唐地,成為唐地諸侯,所以又稱為陶唐氏。






帝堯像,出自清姚文翰繪《歷代帝王真像》。(公有領域)

據說帝摯沒有大德行,在位九年,沒有甚麼政績,而堯卻具有聖德,所以天下諸侯都來歸順堯。帝摯也自覺德性不夠,而服於堯之德義,便帶領著群臣來到唐地,傳位於堯。堯常常在夢中夢見自己攀天而上,知道了自己有天命,便接掌摯的君位,成為天子,並將摯封於高辛。也有的說帝摯在位九年,荒淫無度,天下諸侯便廢了摯,擁立堯為帝。
制定曆法

堯帝登基後,設立了掌管天文曆法的官職,稱為羲和。羲和本為天上的神仙,《山海經》中記載,羲和為太陽之母,生十日。上古神話中,羲和為「日御」,是太陽之神。

中華文化,源自神授,講究天人合一,地上的官職多與天上的神位等相對應,常以神名、神位命官職。如共工為水神,地上掌管治水相關職務的官職也稱為共工;再如祝融為火神,地上火正之職也稱為祝融等等。

堯帝任命絕地天通的重、黎的後人為羲和之職,他們便因官職而改氏,分別稱為羲氏與和氏。這兩個氏族共同掌管天文曆法,觀測日月星辰的運轉,修訂曆法,制定農時,指導百姓生產耕作。從此羲、和兩氏族世代擔任這一重要職務,一直延續到三代。在夏朝仲康年間,因羲氏、和氏沉淫於酒樂,廢時亂日,擅離職守,沒有準確預測出日食的時間,仲康便派胤侯前去征討。關於仲康年間這次日食的描述,現代天文學已印證了這一遠古歷史事件。在三代之後的歷朝歷代,也都設有天文曆法之官,只是名稱不一樣,如:太史令、太史監、太史局、司天台、司天監、天文院、欽天監。


堯帝任命絕地天通的重、黎的後人為羲和之職,共同掌管天文曆法,觀測日月星辰的運轉,修訂曆法,制定農時,指導百姓生產耕作。圖出自明仇英繪《帝王道統萬年圖》冊頁。(公有領域)

堯帝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分別駐於東、南、西、北四方,以觀察和記錄一年當中太陽升起落下的時刻和二十四宿在黃昏時出現的方位,以及晝夜時間的長短等,並將天象與物象相對應,以確定春分、夏至、秋分與冬至這四個時刻,定四季分節氣,並且以增加閏月的方法將四時節氣的輪迴與太陽回歸週期對應上,將一年定為三百六十六天。中國傳統曆法,不同於西方曆法,現在世界普遍使用的西方格里曆只是純粹的太陽曆,沒有將天、地、人對應合一,只是用來單純計時之用。而東方曆法是陰陽合曆,將月亮、太陽、星宿、天象、物象等運轉變化的週期完美對應,上應天道循環,下合農時物象,是天地人相合一的完美曆法。
堯道治國

為了更好地治理天下,堯廣開視聽,設置了「敢諫之鼓」,讓普通百姓都可以隨時對國家發表意見;並樹立了「誹謗之木」,歡迎天下百姓隨時指出他的過失。「誹謗之木」是由一根橫木相交於柱頭之上,其狀如花,發展為後世的「華表」,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之一。堯的這些做法,不僅體現了他博大的胸襟,還為後世帝王樹立了千古典範。


帝堯諫鼓謗木,明代張居正編撰《帝鑑圖說》插圖。(公有領域)

堯把天下人的幸福都視作自己的責任。他說:「如果有一個人挨餓,就是我餓了他;如果有一個人受凍,就是我凍了他;如果有一個人犯罪,就是我害了他。」《說苑》載:「不賞而人勸,不罰而人治,先生而後殺,是為堯道。」

堯心繫天下百姓,他身為帝王,生活極其儉樸,甚至不如一般百姓。《屍子》記載說:都說君王居住於九層瑤台之上,而堯居茅屋;都說君王有九種禮服,而堯只有大布衣裳;都說君王宮中設有早、中、晚三市,繁華異常,而堯居無定所;都說君王山珍海味、珍饈百種,而堯只有糙米飯野菜粥;都說君王坐乘麒麟青龍等裝飾的龍輦,而堯只有素車黑馬。

《韓非子》說:堯做君王后,夏天穿著麻布衣,冬天穿鹿裘,居住的房子,椽子都沒有修整,參差不齊,屋上蓋的茅草都沒有修剪過,平日吃的是粗糧飯、野菜湯,連一個看門人的生活都比這強。說的就是帝堯的簡樸和親民。

堯以身作則,為百姓樹立孝、慈、仁、愛之道,愛民如子,使他的聲名遠播,連四方蠻夷都受到感化,紛紛派遣使臣前來朝拜。《述異志》記載:堯時,南方邊遠的越裳氏前來朝見,向堯帝進獻一隻千年神龜。神龜三尺見方,背上有科斗文,記載了天地開闢以來的人間大事,堯命人把文字記錄下來,稱之為龜曆。

對於那些作亂無道的諸侯,堯帝便進行討伐。《帝王世紀》與《呂氏春秋》記載,九黎後裔三苗部落,在堯時仍然作亂,不聽帝命,堯便派兵討伐,在丹水邊大敗三苗。

參考書目:
1. 《帝王世紀》
2. 《稽古錄》
3. 《綱目前編》(《繹史》卷八引)
4. 《山海經》
5. 《楚辭補注》
6. 《尚書正義》
7. 《尚書》
8. 《古今注》
9. 《說苑》
10. 《屍子》
11. 《韓非子》
12. 《淮南子》
13. 《述異志》
14. 《呂氏春秋》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王馨宇)
- See more at: http://www.ntdtv.com/xtr/b5/2016 ... thash.7uZD1dtJ.dpuf

TOP

【中國歷史正述】五帝之八:堯道治國

更新時間 : 2016-11-28 12:40 AM [紐約時間]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新唐人訊】八、堯帝(上) 堯道治國
廣告

堯帝登基

帝嚳死後,長子摯繼承了帝位,是為帝摯。

堯,名放勳,因從小在母家長大,所以從母姓伊祁,或姓祁,十五歲時開始輔佐帝摯,開始被封到陶地,後來又改封到唐地,成為唐地諸侯,所以又稱為陶唐氏。






帝堯像,出自清姚文翰繪《歷代帝王真像》。(公有領域)

據說帝摯沒有大德行,在位九年,沒有甚麼政績,而堯卻具有聖德,所以天下諸侯都來歸順堯。帝摯也自覺德性不夠,而服於堯之德義,便帶領著群臣來到唐地,傳位於堯。堯常常在夢中夢見自己攀天而上,知道了自己有天命,便接掌摯的君位,成為天子,並將摯封於高辛。也有的說帝摯在位九年,荒淫無度,天下諸侯便廢了摯,擁立堯為帝。
制定曆法

堯帝登基後,設立了掌管天文曆法的官職,稱為羲和。羲和本為天上的神仙,《山海經》中記載,羲和為太陽之母,生十日。上古神話中,羲和為「日御」,是太陽之神。

中華文化,源自神授,講究天人合一,地上的官職多與天上的神位等相對應,常以神名、神位命官職。如共工為水神,地上掌管治水相關職務的官職也稱為共工;再如祝融為火神,地上火正之職也稱為祝融等等。

堯帝任命絕地天通的重、黎的後人為羲和之職,他們便因官職而改氏,分別稱為羲氏與和氏。這兩個氏族共同%

TOP

【中國歷史正述】五帝之八:堯道治國

更新時間 : 2016-11-28 12:40 AM [紐約時間]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新唐人訊】八、堯帝(上) 堯道治國
廣告

堯帝登基

帝嚳死後,長子摯繼承了帝位,是為帝摯。

堯,名放勳,因從小在母家長大,所以從母姓伊祁,或姓祁,十五歲時開始輔佐帝摯,開始被封到陶地,後來又改封到唐地,成為唐地諸侯,所以又稱為陶唐氏。






帝堯像,出自清姚文翰繪《歷代帝王真像》。(公有領域)

據說帝摯沒有大德行,在位九年,沒有甚麼政績,而堯卻具有聖德,所以天下諸侯都來歸順堯。帝摯也自覺德性不夠,而服於堯之德義,便帶領著群臣來到唐地,傳位於堯。堯常常在夢中夢見自己攀天而上,知道了自己有天命,便接掌摯的君位,成為天子,並將摯封於高辛。也有的說帝摯在位九年,荒淫無度,天下諸侯便廢了摯,擁立堯為帝。
制定曆法

堯帝登基後,設立了掌管天文曆法的官職,稱為羲和。羲和本為天上的神仙,《山海經》中記載,羲和為太陽之母,生十日。上古神話中,羲和為「日御」,是太陽之神。

中華文化,源自神授,講究天人合一,地上的官職多與天上的神位等相對應,常以神名、神位命官職。如共工為水神,地上掌管治水相關職務的官職也稱為共工;再如祝融為火神,地上火正之職也稱為祝融等等。

堯帝任命絕地天通的重、黎的後人為羲和之職,他們便因官職而改氏,分別稱為羲氏與和氏。這兩個氏族共同掌管天文曆法,觀測日月星辰的運轉,修訂曆法,制定農時,指導百姓生產耕作。從此羲、和兩氏族世代擔任這一重要職務,一直延續到三代。在夏朝仲康年間,因羲氏、和氏沉淫於酒樂,廢時亂日,擅離職守,沒有準確預測出日食的時間,仲康便派胤侯前去征討。關於仲康年間這次日食的描述,現代天文學已印證了這一遠古歷史事件。在三代之後的歷朝歷代,也都設有天文曆法之官,只是名稱不一樣,如:太史令、太史監、太史局、司天台、司天監、天文院、欽天監。


堯帝任命絕地天通的重、黎的後人為羲和之職,共同掌管天文曆法,觀測日月星辰的運轉,修訂曆法,制定農時,指導百姓生產耕作。圖出自明仇英繪《帝王道統萬年圖》冊頁。(公有領域)

堯帝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分別駐於東、南、西、北四方,以觀察和記錄一年當中太陽升起落下的時刻和二十四宿在黃昏時出現的方位,以及晝夜時間的長短等,並將天象與物象相對應,以確定春分、夏至、秋分與冬至這四個時刻,定四季分節氣,並且以增加閏月的方法將四時節氣的輪迴與太陽回歸週期對應上,將一年定為三百六十六天。中國傳統曆法,不同於西方曆法,現在世界普遍使用的西方格里曆只是純粹的太陽曆,沒有將天、地、人對應合一,只是用來單純計時之用。而東方曆法是陰陽合曆,將月亮、太陽、星宿、天象、物象等運轉變化的週期完美對應,上應天道循環,下合農時物象,是天地人相合一的完美曆法。
堯道治國

為了更好地治理天下,堯廣開視聽,設置了「敢諫之鼓」,讓普通百姓都可以隨時對國家發表意見;並樹立了「誹謗之木」,歡迎天下百姓隨時指出他的過失。「誹謗之木」是由一根橫木相交於柱頭之上,其狀如花,發展為後世的「華表」,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之一。堯的這些做法,不僅體現了他博大的胸襟,還為後世帝王樹立了千古典範。


帝堯諫鼓謗木,明代張居正編撰《帝鑑圖說》插圖。(公有領域)

堯把天下人的幸福都視作自己的責任。他說:「如果有一個人挨餓,就是我餓了他;如果有一個人受凍,就是我凍了他;如果有一個人犯罪,就是我害了他。」《說苑》載:「不賞而人勸,不罰而人治,先生而後殺,是為堯道。」

堯心繫天下百姓,他身為帝王,生活極其儉樸,甚至不如一般百姓。《屍子》記載說:都說君王居住於九層瑤台之上,而堯居茅屋;都說君王有九種禮服,而堯只有大布衣裳;都說君王宮中設有早、中、晚三市,繁華異常,而堯居無定所;都說君王山珍海味、珍饈百種,而堯只有糙米飯野菜粥;都說君王坐乘麒麟青龍等裝飾的龍輦,而堯只有素車黑馬。

《韓非子》說:堯做君王后,夏天穿著麻布衣,冬天穿鹿裘,居住的房子,椽子都沒有修整,參差不齊,屋上蓋的茅草都沒有修剪過,平日吃的是粗糧飯、野菜湯,連一個看門人的生活都比這強。說的就是帝堯的簡樸和親民。

堯以身作則,為百姓樹立孝、慈、仁、愛之道,愛民如子,使他的聲名遠播,連四方蠻夷都受到感化,紛紛派遣使臣前來朝拜。《述異志》記載:堯時,南方邊遠的越裳氏前來朝見,向堯帝進獻一隻千年神龜。神龜三尺見方,背上有科斗文,記載了天地開闢以來的人間大事,堯命人把文字記錄下來,稱之為龜曆。

對於那些作亂無道的諸侯,堯帝便進行討伐。《帝王世紀》與《呂氏春秋》記載,九黎後裔三苗部落,在堯時仍然作亂,不聽帝命,堯便派兵討伐,在丹水邊大敗三苗。

參考書目:
1. 《帝王世紀》
2. 《稽古錄》
3. 《綱目前編》(《繹史》卷八引)
4. 《山海經》
5. 《楚辭補注》
6. 《尚書正義》
7. 《尚書》
8. 《古今注》
9. 《說苑》
10. 《屍子》
11. 《韓非子》
12. 《淮南子》
13. 《述異志》
14. 《呂氏春秋》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王馨宇)
- See more at: http://www.ntdtv.com/xtr/b5/2016 ... thash.7uZD1dtJ.dpuf

TOP

中国历史正述-创世记之一:引言
2016年11月01日 17:41分享到微信
作者: 神传文化之中国历史研究组 来源:正见网
(一)神话是真实的历史
今天,人们通过电脑、硬盘等电子设备来储存资料;在电脑出现之前,人们通过书籍、文字来储存资料、记载历史。在文字造出之前,人类的祖先是否有他特殊的方式去记录、传承比文字本身更为远古的历史资料?
答案是肯定的,但却不是唯一的。
一、口耳相传
最为传统而远古的方式就是口耳相传。这种传承方式直到现在仍然实用,如古老的非洲大陆,有很多原始部落就是口耳相传着自己的历史。他们把口传历史视为一项非常神圣而伟大的使命,掌握口传历史的人一旦年老,部落就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挑选继承人,被选中的人要接受长达二十几年的训练,既要背诵自己部落自古流传下来的所有神话和传说,还要有能力将本部落新近发生的事情编入进去。在一些没有文字的部落中,本部落的历史就是以此方式代代流传,保存在继承人的记忆中。
又如中国有句话叫“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华夏民族淳朴善良的先祖们,在渐渐老去时,在临终之前,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将他一生所知的秘密、将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告诉子孙后代,让子孙们永远记住祖先与民族的根源——我们来源于神造,一直有神的教化和呵护。于是很多太古的历史便这样一代代口耳相传到今天,被今人称为现代的神话传说。
二、神启
一些有特殊使命的人得到神灵的启悟开示,知道了许多人类不知道的事情,包括远古发生的大事,甚至是人类、宇宙的起源等,便写出来告诉了世人,使人类明白自己的来源和历史,从而不至于迷失。
如在西藏,有世界著名的“伏藏”之谜,至今无人能解。其中一种表现形式是,当某种经典或咒文在遇到灾难无法流传下去时,就由神灵授藏在人类的意识深处,以免失传。当有了再传条件时,在某种神秘的启示下,被授藏的修行者或被授藏的人(很多是不识字的农牧民)就能将其诵出或记录成文。
又如《格萨尔王传》是西藏著名的长篇英雄史诗,到今天共有百余部之多,长达几百万字。一般人想将它全部背下来,几乎都不大可能,更不必说目不识丁的农牧民。《格萨尔王传》在西藏主要以口头说唱形式流传下来,通过说唱艺人的游吟说唱世代相传。这些说唱艺人多是目不识丁的农牧民或小孩,被称为“神授说唱艺人”。他们都是在一病之后或一觉醒来,突然就能说唱上百万字的《格萨尔王传》,称在梦中得到神或格萨尔大王的旨意,得以开启记忆,从此便会说唱了。这部著名的史诗便通过这种神奇的方式在西藏流传。
三、修炼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人们通过修炼开启了洞见过去未来的智慧。中华文化源自神授,中国人自古敬天信神,历朝历代都有大量修炼人。人通过修炼可以开启智慧与功能,从而能够知道许多平常人不知道的事情。
比如现在被世界公认的六种特异功能之一的宿命通,就是这样一种能力。现代物理学认识到时间是有场存在的,认识到还有另外时空的存在。宿命通功能开启后,能超越人类时间场的制约,知道一个人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历史上有许多得道高人,洞穿人世之迷后,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预言。比如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著名的十大预言,准确预知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发展变化,令后世惊叹。
总之,远古的历史,在人类历次劫难中遗失后,又通过种种特殊的途径,再次被世人所知,成为今天的神话传说。换言之,流传于世界各民族的神话传说,很多都是保存于人类记忆中的最珍贵的远古历史资料。
至此,我们明晰了一个关键问题:神话的内涵是真实的历史,我们得从神话中寻找人类历史的源头。
(二)历史在不断重复
史前文明之谜
已消失的玛雅文化,曾以它高端发达的天文学、数学和历法震惊了现代世界,给现代人留下解不开的谜团。玛雅历法中记载,人类已经历了四个“太阳纪”,每一次太阳纪结束时,人类文明都会在大灾难中毁灭,现在已是第五个太阳纪。
现代的考古学,也不断地发现了史前人类文明存在和毁灭的证据,不断地冲击著现代人类的思想观念,震撼着世界。
1968年,一位美国业余化石专家威廉?J?米斯特(William J. Meister)在位于犹他州附近的羚羊泉敲开了一片化石,发现了化石中间有一个完整的人类脚印,这只脚印踩在一只三叶虫上。这个鞋印长约26公分,宽8.9公分,鞋印后跟部分下凹1.5公分,与现代人类所穿的便鞋一模一样,经专家鉴定说这的确是人的鞋印。但这只脚印却是在2亿多年前踩上去的。很显然,文明到能穿鞋子的人类2亿多年前就存在过。
1851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场岩石爆破中,从地下岩层中炸出了一只锌银合金的金属花瓶,制作非常精美,据估计有10万年历史。
1912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一家电子厂的工人们从3亿年前的煤中发现了一只铁锅。
18世纪著名作家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非常留心上古的文献,他在研究一些古代文献的时候,知道了火星有两颗卫星,并将这一发现公之于众。一百五十多年以后,天文学家果然在火星的周围发现了两颗卫星,一颗名叫弗波斯,一颗名叫蒂摩斯,时间是1877年。而且天文学家观测到的两颗卫星运转的规律与周期,竟然与斯威夫特从上古文献中得到的结果非常接近。
另外还有世界著名的良渚文化遗址,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良渚镇。良渚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雕刻得非常精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玉的质地很坚硬,这些玉器上所雕刻的装饰线条细如发丝,现代人类的技术水平都难以雕刻出来。据测定,良渚遗址属于五千多年前至四千多年前的人类文明,在四千多年前突然消失,这正好与最后一次人类大洪水的时间重合。
像这样的例子同样数不胜数,无法一一例举。史前文明的存在已是不争的实事。然而那些史前文明的创造者,不同时期的史前人类哪里去了呢?
人类曾经被毁灭
现代科技界有一个无法解开的石油形成之谜:现代科学认为,石油是在地球板块大变动时,地上生物在活着或死亡的瞬间被迅速掩埋进地层深处,与空气隔绝,在地底高温高压下,慢慢分解所形成的。石油的形成条件非常苛刻,根据这些条件,生物的自然死亡,或大洪水、星球相撞等灾难所引起的生物毁灭,生物尸体只会慢慢腐烂分解,无法形成石油。
据世界能源权威机构的最保守估计,现在地球上至少蕴藏有两千多亿吨的石油。生物体很大比例上都是由水构成的,据估算,若将现代地球上生存的生物都转化为石油,共可产生三亿吨左右的原油。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地球上的生物得整体毁灭近七百次,并且毁灭后,所有生物都在瞬间被埋进地层深处全部转化为石油,几乎没有什么浪费,才能产生目前地球上所蕴含的石油量。而生物死后瞬间被埋进地层深处达到石油形成条件的概率非常微小,绝大部分都因达不到石油形成条件而腐烂消失,或成为化石等。根据这概率,地球上的生物得整体毁灭难以想像的次数,才能形成今天的石油。这意味着,地球的历史远比我们知道、甚至想像的长远得多得多!
我们查阅世界各民族的神话传说与远古记载,再结合现代的考古发现,发现人类的历史和文明是重复的,是周期循环的。在人类远古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毁灭性的大灾难,如大洪水、地磁两极反转、地球板块大变动、其它星球撞地球、核战争等等。
每次发生毁灭性的大灾难后,整个人类的文明都会被毁灭,只有极少数人幸存下来,从住山洞、穿树皮、打造石器工具的原始状态开始,代代繁衍,并重新发展新的文明。
而说到人类与文明的毁灭,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全球性大灾难,就是大洪水。
大洪水的记忆
在东西方都有史前大洪水的记载,如《圣经》中记载着著名的诺亚方舟的故事,中国也有大禹治水的故事。据推算,诺亚洪水大概发生在公元前2400至前2300年间。而中国大禹治水所治的那场大洪水发生在尧帝在位期间,据推算同样发生在公元前2400至公元前2300年。东西方的这两场大洪水在时间上重合了,很可能就是最后一次发生的这场全球性大洪水,几乎毁灭了当时的人类文明。
除了这最后一次毁灭人类的大洪水外,在世界各地也都有其它很多关于大洪水的记载,有的在时间上远比最后的这场洪水更久远,这样看来,毁灭人类的洪水远不止一次吧。
玛雅文明的圣书《波波尔?乌》对大洪水作了如下描写:“发生了大洪水……周围变得一片漆黑,开始下起了黑色的雨。倾盆大雨昼夜不停地下……人们拚命地逃跑……他们爬上了房顶,但房子塌毁了,将他们摔在地上。于是,他们又爬到了树顶,但树又把他们摇落下来。人们在洞穴里找到了避难的地点,但洞窟塌毁夺去了人们的生命。人类就这样彻底灭绝了。”
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史诗》是世界上现存史料中对大洪水事件记载最完整的一部史诗,因为它是由大洪水中幸免于难的人口述而成的。在它的记载中说:“洪水伴随着风暴,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淹没了大陆上所有平地和丘陵低山,只有居住在高山和逃到高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
大洪水纪录泥板文献,公元前700至600年。此一楔形文字泥板载录的内容,系长篇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一章。文字描述一名男子接获神明警告,大洪水即将来临,并依指示造船,拯救家人与“所有活物”。故事经过与《圣经?旧约全书》诺亚方舟的细节相仿。(台湾故宫博物院)
墨西哥古文书《奇马尔波波卡绘图文字书》中记载:“天接近了地,一天之内,所有的人都灭绝了……山也隐没在了洪水之中……”
类似的记载数不胜数,在全世界254个主要民族、84种语言区域里,几乎都发现了大洪水的记载,而且情景都惊人地相似。这些说明,大洪水曾经是人类祖先们不可磨灭的共同记忆,它们曾经多次毁灭过人类的文明。
所有关于史前文明毁灭的证据中都呈现出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当时人类道德的极度败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极度滥用。然而,每一次惩罚性的毁灭过后,总是有新一轮的文明重新萌生。人类的历史如浩大的轮回,不断的重复,重复的过程,似在教会人类学会敬畏、感恩和道德。
(三)谁在冥冥中安排?
那么这一切,冥冥之中,是谁在安排?
在佛教经书中也记载着,人类有大劫、中劫与小劫,每到一定的时期,人类就会发生大劫难,被大面积毁灭。从现存人类的各种神话传说与古籍记载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规律:当人类被神创造出来以后,神便一直看护着他所造的人类,传授给人类文明。当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道德不断变得堕落,慢慢背离了神的嘱托,越来越不信神,离神越来越远时,神便会离开他所造的人类。离开神的保护的人类,会很快在劫难中毁灭,只剩下少数像诺亚这样信神的善良人幸存下来,带着对神的正信,开始繁衍新的人类,进入下一轮文明。
当新的人类文明开始后,又会不断有神下世,重新传授给人类文化,同时又可能会继承一些史前留下的文明,融入这一次文明中,如此循环往复。如中国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周易八卦、阴阳五行,还有美洲的玛雅文化等,都是人类史前文明的留存。
现代很多人都有过算命的经历,都知道自古流传下来了各种神秘的预测学与算命术,能够算出一个人一生的大概命运,关键地方都能算得很准确,甚至有些高人能够算得完全准确。这最好的解释就是人的一生是早就定好的,安排好的,每个人只是按照写好的剧本去走完一生,某些高人提前看到了“剧透”,从而能够预知一个人的命运。所以古人都敬天信神,相信命运,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不光是个人命运,整个人类社会也是这样。自古以来,人类历史上曾留下过各种预言,比如中国历史上就流传下来了十大预言,包括《乾坤万年歌》《武侯百年乩》《马前课》《步虚大师预言》《藏头诗》《推背图》《黄蘖禅师诗》《梅花诗》《金陵塔碑文》《烧饼歌》等。在国外也流传有《诸世纪》《格庵遗录》《圣经启示录》等等,这些预言能预知几百、数千年后人类社会的整体变化和所发生的大事,而且几乎全部应验。
这些不得不引起人类的思考:人类的历史是不是早就安排好的?我们人类的这一次次文明的轮回,以及我们这部恢弘磅礡的中华史,是不是背后蕴含着更高智慧生命的精心安排?是不是有其不为人知的终极目的与真相?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重新回顾这一轮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或许应该有不一样的发现,不一样的惊喜。
参考文献:
1. 美国《探索》(Discovery)频道
2. 《揭开史前文明的面纱》(正见系列丛书)
3. 《环球科学》(Scientific American,即“科学美国人”)杂志
4. 柏拉图《对话录》

TOP

【中国历史正述】创世记之五:五氏

神传文化之中国历史正述。(大纪元)
【大纪元讯】二、五氏(上)

有巢氏
据《山海经》、佛经、道藏及其它古籍记载:远古以前,在人类道德高尚、心灵纯净的时期,人类是与神相通的,那时人类处于半人半神的状态,可以在空中自由飞行,具备一定的神力、神通。地上也有很多仙禽神兽,长满了奇花异果,自然环境非常优美,人类生活得非常幸福简单,无忧无虑,寿命也非常长。
到了后来,人类道德堕落了,变得不再纯真,人心被各种欲望所污染,变得聪明狡诈。这样人类便慢慢与自然万物产生了间隔,离神越来越远,神通就逐渐消失,自然环境也随之越来越恶化,人类开始与自然万物为敌,相互戒备伤害。
人类的爪、牙、角、毒等都斗不过动物,为了防止被伤害,为了在越来越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继续生存下去,这时便有一位圣人降世,他教人民架木为巢屋,躲避风雨、寒冷,抵御伤害。
人民纷相效仿,通过巢屋的保护,终于在自然界中又找到安身之地,解决了生存危机。百姓非常高兴,都纷纷推举这位圣人为王。
这位圣人就是“有巢氏”,或称“大巢氏”,又称“巢皇”。
有巢氏教穴居。(公有领域)
顺便说一句,上古所称“氏”,最早都是对神、半神降生人间的尊称,有半神的含义,比如伏羲氏、神农氏等。他们在人间的后代就以相应的“氏”传称,他们也就是最早的“贵族”。后来其他家族也纷纷效仿,以其相应的“氏”传称;到后来,与从母系传称的“姓”合为今天人们“姓氏”的最早来源。
在《路史》中记载有两位有巢氏,一位在因提纪,一位在禅通纪,可能在不同的文明时期,都曾降生过有巢氏,传授给了人类同样的文明,做了相似的事情。
《遁甲开山图》中说,远古时期,有巢氏在琅玡的石楼山(今山东诸城附近)以南为王,统治人类部族。
《通志‧三皇纪第一》中说,有巢氏统治人类部族,共传承了一百多代。而这一百多代可能都继承了有巢氏的名号,都被称为有巢氏。
《博物志‧杂说上》记载,在有巢氏统治时期末年,有大臣总揽大权,独断专行,有巢氏(最后一代有巢氏继承者)欲夺回他手中的权力,大臣怒而发动政变,有巢氏统治时期因此结束。
有巢氏开始教会人类建造房屋,虽然是最原始简单的巢屋,但首先解决了人类衣、食、住、行四大基本生存问题中“住”的问题,并且开创了中华建筑文化。后来到了五帝的黄帝时期,人们已住进了“上栋下宇”的正规宫室,在中华五千年文化中,每个朝代、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文化和风格,多姿多采,美不胜收。
燧人氏
在远古的某一时期,人类还不会用火,主要以植物果实或生肉为食,味道腥臊,对肠胃有害。这时又有一位圣人出世,他上观星象,下察五行,从天地间参悟了五行的属性,知道了火的奥妙,便教人钻木取火,把食物烤熟来吃,还教人用火冶炼金属、制作武器工具等。人类的文明因此得到大大的提升,百姓非常感恩这位圣人,纷纷拥立他为王,称之为燧人氏,又称燧皇。
燧人氏(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拾遗记》中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在太阳月亮都照不到的遥远地方,有一个半神的国度叫“燧明国”,那里没有四季和昼夜之分。燧明国的百姓都长生不死,若活得太久而厌世,便会升天成仙而去。在燧明国内有一株火树,名叫“燧木”,非常巨大,枝叶覆盖了一万多顷的地方,云雾出于中间。后来有圣人在神游之时,偶然来到了燧明国,看到了燧木,树上有鸮鸟正用嘴啄树,粲然出火。圣人便受此启悟,发明了钻木取火,这圣人就是燧人氏。
传说燧人氏梦中神游燧明国后,受鸮鸟啄燧木出火的启发,潜心研究作火的方法。他上观天象,下察五行,最终在人间成功钻木取火,将火带给了人类。
《归德府志》记载:在阏伯台西北(今商丘西南三里处)有燧皇陵,相传为燧人氏下葬的陵墓。这个陵墓至今还在,高约十来米,在商丘西南,据说远古时期,燧人氏居住于商丘一带。
《左传‧昭公十七年》上说:若要作火,应该在宋、卫、陈、郑这四国,宋国(首都为商丘)是大辰星的分野,代表有火。
在星象中,大辰星代表大火,是心宿的第二颗星。商丘地区是大辰星在地上的分野,即大辰星在地上的对应。燧人氏夜观星象,洞察到了天地间的奥秘,从而顺应天象、配合五行,成功钻木取火。
《六艺论》记载:从燧人氏至伏羲氏,一共承传了一百八十七代。

结绳记事不简单
燧人氏除了教会人类用火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成就,就是传授给人类结绳记事。据记载,那时还没有文字,结绳记事就是用一些简单的绳结记录天下发生的大小事。
用一些简单的绳结,就可以记载天下发生的大小事,这背后所蕴含的内涵和智慧是非常博大的,恐怕不是现代人想像的这么简单。
中华易学是建立在道之理、数、象的基础上的。中华神传文化中有一个核心的思想,表述为“天人合一”,其中一方面的含义,就是:人体、自然、宇宙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相互对应、一理相通的,时时都在相互联系、影响的,所以从其中任何一方的变化都能够推演看出其它各方的发展和变化。比如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中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包含有全部的人体信息,是人体的全息图,从人体的某一部位,甚至任一个细胞中,都能时时读出这个人的身高、体重、寿命、相貌、疾病等所有特征和变化。
宇宙间的道理自上至下,由宏观至微观都是全息贯穿和对应的。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内在都存在着看不见的对应和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影响,一理贯通。这些道理从宇宙高层到最低层,从上至下一路贯穿下来,越到高层越简炼,内涵也越大;越到低层表现得越繁杂,也越肤浅;到了最低层次,就是人类所不断认识到的那些复杂的事理和规律等。顺应、符合那些规律,甚至于那更高的天理,人就会有福、顺遂、发达,乃至昌盛。
就像白话文与古文的比较:白话文内涵比较肤浅,说清一件事情可能得表达几千字,比较繁杂;古文内涵比较大,说清同一件事可能只需几十字,非常简炼。因此,古文所包涵的内涵和智慧要比白话文大,让人更难以理解、读明白。同理,宇宙的道之理,越往高层,智慧越大,表现得越简炼;越到低层,智慧越小,表现得也越繁杂。
比如《周易》的六十四象所包含的内涵就非常博大,远超出人类的科学与认识。而“象”的背后又隐含着“数”,“数”可看作是更简单、抽象化的“象”,“象”也可看作是引申、具象化的“数”,“数”与“象”是自然万物之理在两个不同方面的展现。世间万事万物的一切运行变化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着它的规律和定数,如阴数、阳数、天地之数、大衍之数、气数、命数、劫数等等,这些就是蕴含在天地万物背后的“数”。在一定的宇宙层次中,数可以诠释宇宙万事万物的变化运行规律,所包含的智慧和内涵是非常博大的。
结绳记事就是对“数”的一种应用,将世间繁杂的事理在高层次中提炼出来,化为简单、抽象的“数”,以绳结记录出来,所以说其包含的内涵与智慧可能是现代人从所谓“进化”的谬误观念中去看,根本无法理解与企及的。
另外据说燧人氏还是人类师道的鼻祖,立传教之台,开创师道。
在远古时期,如此博大的智慧,不是人类所能具备的。古人讲,“神于天,圣于地”,是说在天为神,在地为圣,天上的神下世转生为圣人,与人类一起,在不同时期传授给人类文明,铺就了我们中华的半神文化。
参考文献:
1. 《纲鉴易知录》
2. 《始学篇》
3. 《遁甲开山图》(《艺文类聚》卷十一引)
4. 《通志‧三皇纪第一》
5. 《博物志‧杂说上》
6. 《新语》
7. 《拾遗记》
8. 《归德府志》
9. 《左传‧昭公十七年》
10. 《六艺论》(《曲礼正义》引)
神传文化之中国历史研究组
点阅【中国历史正述】系列文章。

TOP

【中国历史正述】创世记之五:五氏

神传文化之中国历史正述。(大纪元)
【大纪元讯】二、五氏(上)

有巢氏
据《山海经》、佛经、道藏及其它古籍记载:远古以前,在人类道德高尚、心灵纯净的时期,人类是与神相通的,那时人类处于半人半神的状态,可以在空中自由飞行,具备一定的神力、神通。地上也有很多仙禽神兽,长满了奇花异果,自然环境非常优美,人类生活得非常幸福简单,无忧无虑,寿命也非常长。
到了后来,人类道德堕落了,变得不再纯真,人心被各种欲望所污染,变得聪明狡诈。这样人类便慢慢与自然万物产生了间隔,离神越来越远,神通就逐渐消失,自然环境也随之越来越恶化,人类开始与自然万物为敌,相互戒备伤害。
人类的爪、牙、角、毒等都斗不过动物,为了防止被伤害,为了在越来越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继续生存下去,这时便有一位圣人降世,他教人民架木为巢屋,躲避风雨、寒冷,抵御伤害。
人民纷相效仿,通过巢屋的保护,终于在自然界中又找到安身之地,解决了生存危机。百姓非常高兴,都纷纷推举这位圣人为王。
这位圣人就是“有巢氏”,或称“大巢氏”,又称“巢皇”。
有巢氏教穴居。(公有领域)
顺便说一句,上古所称“氏”,最早都是对神、半神降生人间的尊称,有半神的含义,比如伏羲氏、神农氏等。他们在人间的后代就以相应的“氏”传称,他们也就是最早的“贵族”。后来其他家族也纷纷效仿,以其相应的“氏”传称;到后来,与从母系传称的“姓”合为今天人们“姓氏”的最早来源。
在《路史》中记载有两位有巢氏,一位在因提纪,一位在禅通纪,可能在不同的文明时期,都曾降生过有巢氏,传授给了人类同样的文明,做了相似的事情。
《遁甲开山图》中说,远古时期,有巢氏在琅玡的石楼山(今山东诸城附近)以南为王,统治人类部族。
《通志‧三皇纪第一》中说,有巢氏统治人类部族,共传承了一百多代。而这一百多代可能都继承了有巢氏的名号,都被称为有巢氏。
《博物志‧杂说上》记载,在有巢氏统治时期末年,有大臣总揽大权,独断专行,有巢氏(最后一代有巢氏继承者)欲夺回他手中的权力,大臣怒而发动政变,有巢氏统治时期因此结束。
有巢氏开始教会人类建造房屋,虽然是最原始简单的巢屋,但首先解决了人类衣、食、住、行四大基本生存问题中“住”的问题,并且开创了中华建筑文化。后来到了五帝的黄帝时期,人们已住进了“上栋下宇”的正规宫室,在中华五千年文化中,每个朝代、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文化和风格,多姿多采,美不胜收。
燧人氏
在远古的某一时期,人类还不会用火,主要以植物果实或生肉为食,味道腥臊,对肠胃有害。这时又有一位圣人出世,他上观星象,下察五行,从天地间参悟了五行的属性,知道了火的奥妙,便教人钻木取火,把食物烤熟来吃,还教人用火冶炼金属、制作武器工具等。人类的文明因此得到大大的提升,百姓非常感恩这位圣人,纷纷拥立他为王,称之为燧人氏,又称燧皇。
燧人氏(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拾遗记》中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在太阳月亮都照不到的遥远地方,有一个半神的国度叫“燧明国”,那里没有四季和昼夜之分。燧明国的百姓都长生不死,若活得太久而厌世,便会升天成仙而去。在燧明国内有一株火树,名叫“燧木”,非常巨大,枝叶覆盖了一万多顷的地方,云雾出于中间。后来有圣人在神游之时,偶然来到了燧明国,看到了燧木,树上有鸮鸟正用嘴啄树,粲然出火。圣人便受此启悟,发明了钻木取火,这圣人就是燧人氏。
传说燧人氏梦中神游燧明国后,受鸮鸟啄燧木出火的启发,潜心研究作火的方法。他上观天象,下察五行,最终在人间成功钻木取火,将火带给了人类。
《归德府志》记载:在阏伯台西北(今商丘西南三里处)有燧皇陵,相传为燧人氏下葬的陵墓。这个陵墓至今还在,高约十来米,在商丘西南,据说远古时期,燧人氏居住于商丘一带。
《左传‧昭公十七年》上说:若要作火,应该在宋、卫、陈、郑这四国,宋国(首都为商丘)是大辰星的分野,代表有火。
在星象中,大辰星代表大火,是心宿的第二颗星。商丘地区是大辰星在地上的分野,即大辰星在地上的对应。燧人氏夜观星象,洞察到了天地间的奥秘,从而顺应天象、配合五行,成功钻木取火。
《六艺论》记载:从燧人氏至伏羲氏,一共承传了一百八十七代。

结绳记事不简单
燧人氏除了教会人类用火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成就,就是传授给人类结绳记事。据记载,那时还没有文字,结绳记事就是用一些简单的绳结记录天下发生的大小事。
用一些简单的绳结,就可以记载天下发生的大小事,这背后所蕴含的内涵和智慧是非常博大的,恐怕不是现代人想像的这么简单。
中华易学是建立在道之理、数、象的基础上的。中华神传文化中有一个核心的思想,表述为“天人合一”,其中一方面的含义,就是:人体、自然、宇宙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相互对应、一理相通的,时时都在相互联系、影响的,所以从其中任何一方的变化都能够推演看出其它各方的发展和变化。比如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中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包含有全部的人体信息,是人体的全息图,从人体的某一部位,甚至任一个细胞中,都能时时读出这个人的身高、体重、寿命、相貌、疾病等所有特征和变化。
宇宙间的道理自上至下,由宏观至微观都是全息贯穿和对应的。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内在都存在着看不见的对应和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影响,一理贯通。这些道理从宇宙高层到最低层,从上至下一路贯穿下来,越到高层越简炼,内涵也越大;越到低层表现得越繁杂,也越肤浅;到了最低层次,就是人类所不断认识到的那些复杂的事理和规律等。顺应、符合那些规律,甚至于那更高的天理,人就会有福、顺遂、发达,乃至昌盛。
就像白话文与古文的比较:白话文内涵比较肤浅,说清一件事情可能得表达几千字,比较繁杂;古文内涵比较大,说清同一件事可能只需几十字,非常简炼。因此,古文所包涵的内涵和智慧要比白话文大,让人更难以理解、读明白。同理,宇宙的道之理,越往高层,智慧越大,表现得越简炼;越到低层,智慧越小,表现得也越繁杂。
比如《周易》的六十四象所包含的内涵就非常博大,远超出人类的科学与认识。而“象”的背后又隐含着“数”,“数”可看作是更简单、抽象化的“象”,“象”也可看作是引申、具象化的“数”,“数”与“象”是自然万物之理在两个不同方面的展现。世间万事万物的一切运行变化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着它的规律和定数,如阴数、阳数、天地之数、大衍之数、气数、命数、劫数等等,这些就是蕴含在天地万物背后的“数”。在一定的宇宙层次中,数可以诠释宇宙万事万物的变化运行规律,所包含的智慧和内涵是非常博大的。
结绳记事就是对“数”的一种应用,将世间繁杂的事理在高层次中提炼出来,化为简单、抽象的“数”,以绳结记录出来,所以说其包含的内涵与智慧可能是现代人从所谓“进化”的谬误观念中去看,根本无法理解与企及的。
另外据说燧人氏还是人类师道的鼻祖,立传教之台,开创师道。
在远古时期,如此博大的智慧,不是人类所能具备的。古人讲,“神于天,圣于地”,是说在天为神,在地为圣,天上的神下世转生为圣人,与人类一起,在不同时期传授给人类文明,铺就了我们中华的半神文化。
参考文献:
1. 《纲鉴易知录》
2. 《始学篇》
3. 《遁甲开山图》(《艺文类聚》卷十一引)
4. 《通志‧三皇纪第一》
5. 《博物志‧杂说上》
6. 《新语》
7. 《拾遗记》
8. 《归德府志》
9. 《左传‧昭公十七年》
10. 《六艺论》(《曲礼正义》引)
神传文化之中国历史研究组
点阅【中国历史正述】系列文章。

TOP

【中国历史正述】创世记之四:三皇开文明

神传文化之中国历史正述。(大纪元)
【大纪元讯】一、九皇十纪
初期造出的人类像刚出生的婴儿,如同一张白纸,没有任何的内涵和文化,没有对自然界的任何认知和承载能力,更没有成形的思想与意识。
就像天下父母教会孩子学说话走路一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高层境界陆续有一些神下世,转生为圣人,行使神迹,留下神言,传授给人类不同的文化和技能,守护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曾经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人类处于被神通大显的圣人,如伏羲、神农,直接教化、引领的时代。神以人的形象和状态住世(半神),留下直接展现“人神同在”的特殊历史时期和灿烂的文化展现,以神话传说的方式,代代承传至今。
其后,上天与神明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一直安排、呵护和点化着迷中的人世。也就是说,“人神同在”自此一直在世间以不同方式演绎,为使人不至于完全迷失,甚至还能有机会回归于神。只是人越来越迷于眼前现实,越来越淡忘了抬头仰望上苍和那份原始的虔敬,离道日远了。这是后话,请参阅后世各朝历史正述。
三皇的传说
人类的历史是如此的浩渺无垠。大地之上,古往今来,无尽的众生,每个人或长或短的一生,记录下来,就是一部历史传记,这是历史的宽度。整体的人类,跨越茫茫的历史岁月,历经沧海桑田、轮回转灭,走到今天,其历经的无尽时间,可看作历史的深度。面对浩渺的历史长河,人类所知是如此的卑微与可怜,沧海一粟。
由于时间太过于漫长,加上人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天灾人祸,上古史料大量遗失,从现存的神话传说和古籍记录中,我们目前只能梳理出大概的历史过程和一些重大事件,以待不断发现和完善。但这些珍贵的传说与记录,已足以让我们对中华民族高贵的源流和浩大的历史有所认识,并虔诚地感恩了。
三皇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周礼》,其次见于《吕氏春秋》。在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引用秦朝博士的话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一般认为,三皇是指天皇、地皇、人皇,但这三皇具体是谁,又有多种说法:
《风俗通义》引《春秋纬运斗枢》认为三皇为: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
《白虎通义》认为三皇为:伏羲,神农,祝融。
《尚书大传》认为三皇为: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帝王世纪》认为三皇为:伏羲,神农,黄帝。
《潜夫论》说:“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为伏羲、神农为三皇。其一者或曰遂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娲。其是与非未可知也。”
现在一般认可《尚书大传》的说法,认为三皇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神农氏像,出明仇英绘《帝王道统万年图》册页。(公有领域)
九皇十纪
另有古籍记载,《尚书大传》中所说的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只是指后三皇,在这之前,还有初三皇和中三皇。认为最早出现的是初三皇(初天皇、初地皇、初人皇),然后是中三皇(中天皇、中地皇、泰皇氏),最后才是后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所以一共有九皇,九皇过后才是五帝。
目前遗留下来的史料中,关于初三皇几乎找不到什么记载,关于中三皇的记载也非常稀少。中三皇时期的人皇称为泰皇氏,从泰皇氏开始往后,按照时间顺序一共又可分为十纪,依次是九头纪、五龙纪、摄提纪、合雒纪、连通纪、叙命纪、循蜚纪、因提纪、禅通纪、疏仡纪。
第一纪以泰皇氏为起源,称为九头纪;第十纪以五帝的轩辕黄帝为起源,称为疏仡纪。其间出现了数量众多的上古帝王,如巨灵氏、句强氏、谯明氏、涿光氏、钩阵氏、黄神氏、 神氏、犁灵氏、大騩氏、鬼騩氏、弇兹氏、泰逄氏、冉相氏、盖盈氏、大敦氏、云阳氏、巫常氏、泰壹氏、空桑氏、神民氏、倚帝氏、次民氏、辰放氏、蜀山氏、豗傀氏、浑沌氏、东扈氏、皇覃氏、启统氏、吉夷氏、几遽氏、狶韦氏、有巢氏、燧人氏、庸成氏、史皇氏、柏皇氏、中皇氏、大庭氏、栗陆氏、昆连氏、赫胥氏、葛天氏、尊卢氏、祝融氏、昊英氏、朱襄氏、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
可能每一纪都是一次不同的人类文明周期,每一纪人类文明毁灭了以后,就进入了下一纪。
《春秋纬》记载:自泰皇氏开始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历十纪,共计三百二十六万七千年。
汉朝的纬书和道教书中,有不少关于九皇十纪的记载,后期的书中也有不少引用。可能到汉代的时候,关于上古历史记载还有较多留存。宋人罗泌将关于九皇十纪的上古史编写成《路史》,是目前较全面的记载。另外唐玄宗时,著名史学家司马贞给《史记》作了增补,补充了三皇本纪,将九皇十纪的部分补充了进去。
但不同的古籍中,关于九皇十纪的记载都不尽相同。如《路史》所记载的十纪中出现的帝王顺序,与《汉书‧古今人表》刊载的帝王顺序不同。这些可能是漫长的流传过程中数据遗失而造成的讹传吧,目前皆无从考证,只能作一个大概了解。
天皇定干支甲子,明《开辟衍绎》插图。(公有领域) 地皇定日月星辰,明《开辟衍绎》插图。(公有领域) 人皇分山川九区,明《开辟衍绎》插图。(公有领域)
远古的印记
古时最重大的礼节是祭拜天地,而祭拜天地中最隆重的是封禅泰山。若从秦始皇算起至清朝结束,中国一共出了四百多位皇帝,而历史记载中真正封禅过泰山的只有六位皇帝。
春秋时期的《管子‧封禅》中记载:从上古开始至周朝,封禅泰山的有七十二家帝王,而管子能够认识出的只有十二家,依次是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商汤、周成王。
西汉《韩诗外传》记载,上古封禅泰山的共有一万多家帝王,(可能因上古文字失传或损毁)孔子不能全部识别……孔子登泰山查看在泰山封禅过的不同姓氏帝王,能够辨别的有七十余位,无法辨别的有万余位。
《论衡》也有同样记载,上古时期封禅过泰山的帝王,所留下的遗迹中,可识别的有七十二家,因岁月久远,残损而不可识别的不可胜数。
《桓谭新论》也有载:泰山之上,上古帝王所留下的石刻,有一千八百余处,可识知的,有七十二处。
根据这些记载可推测,在上古之前还存在着遥远的中华文明史与数量众多的帝皇朝代,这些从时间上足以印证史前文明之说。或者从另一个角度上,应该说:近代有关“史前文明”的发现与逐步的证实,印证了古老中国的众多传说与史料。
在留存的上古史料和传说中,有一些记载是相冲突的,冲突最大的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出现过,把时间混乱了。如女娲氏,在三皇之前出现过,在伏羲之后又出现过;有巢氏,在燧人氏之前出现过,在伏羲氏之后又出现过;另外还有女娲氏、共工氏、后羿等等,都同时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过。
上古传说中,同时出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人物,大部分应该都不是同一个人,而是不同的人。可能是因为名字相似或相同,所以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被混为一个人;也可能是在不同的人类文明时期,他们传授给了人类相似文化,或做了相同的事情,所以被混为一人;也可能是漫长的流传过程中,这些人的名字被岁月模糊而误传,混为一人。
但无论如何,现有的史料虽然看似有些纷乱,却不难看明其中反映了同一个中心信息:远古时代,有一个称作“三皇”的半神治世的极其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些帝皇神通大显,教化人间,带领人类从蒙昧无知走向开化,一步步走进了渔猎文明和农耕文明,最后进入开启这一轮五千年人文教化的黄帝时代。
接下来,我们就以这个漫长的三皇时期广泛流传着的五位最有代表性的半神,对这一时期做一简要介绍,他们分别是: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

参考文献:
1.《管子‧封禅》
2. 《韩诗外传》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