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中国历史正述:创世记之二:开天辟地

中国历史正述:创世记之二:开天辟地

气功修炼网   2016年11月02日 16:54
作者: 神传文化之中国历史研究组 来源:正见网
一、开天辟地
盘古开天地
《三五历纪》记载,极远古以前,那时还没有人类,也没有天地万物,只有一片混沌。就像鸡蛋孕育着生命一样,这个混沌中孕育著天地和万物。我们这个宇宙的原始神盘古,就在漫长的岁月中化生而成。
盘古在混沌中孕育而生的同时,天地也随着盘古的化生而慢慢分离成形了。经过了一万八千年,阳清之气逐渐上升为天,阴浊之气下降为地。盘古在其中变化无穷,他在天为神,在地为圣人,与天地一体,为天地之灵。盘古每天长高一丈,天随之每天增高一丈,地每天也增厚一丈,如此又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升到了极高,地增到了极厚,盘古与天地一起生长成形。经过了这漫长的岁月,天地终于开辟完成了。
这是流传下来的关于盘古开天辟地传说的早期版本。到了后来,随着人类观念和接受能力的变化,这个传说被不断地修改包装。如后来有的版本说,起初天地是连在一起的,盘古一觉醒来只看见一片黑暗,一怒之下,便使用巨斧将天地连接的地方劈开,然后用身体将天地撑开,并随着身体的生长,使天地越分越远。这个版本明显被加进了更多世俗的内容,使神话变得肤浅、幼稚,失去了高深的道理,一般人更容易听得懂,但情节也变得离奇了。
另有的版本说,我们这个世界是盘古的身体化成的。盘古“睡死化生”之时,将自己化身为自然,他的气息变成了风与空中的云,声音化为雷霆,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化为月亮,四肢与头化为大地的四极与五岳,血液变成江河,筋脉化为风水地形,肌肉变成田地,头发胡子变成天上星辰,皮毛成了草木,牙齿骨头变成矿物、岩石,精气、骨髓成为珠宝和玉石,汗水化为雨泽,周身所生的虫子,化生为人类……
也有的说盘古的眼泪变成了江河,呼出的气息变成了风,声音变成雷霆,眼神的光芒变为闪电,高兴了就是晴天,愤怒时就是阴天……
盘古画像。(公有领域)
这些都是盘古开天辟地神话传说的各种版本,是人类对创世之神无量慈悲的一种感恩和描述。中华是礼义之邦,自古以来,中华文化中,最大的礼莫过于祭拜天地。盘古在天为神,在地为圣人,与天地一体,为自然之灵,他开辟天地,化身为自然万物。古人认为天地就是神灵的化身,他们在冥冥中主宰著一切,呵护着人类子民。古人祭拜天地,其实就是对天地神明的崇敬与感恩,同时也是与神明沟通的一种古老方式。
其他民族的创世传说
在印度古老的《梨俱吠陀》中也有一个相似的传说,《梨俱吠陀?原人歌》记载,宇宙原本是从原人的身体中所生出来的。原人是一个伟大的神灵,乃不朽之主宰,他具有千头、千眼、千足,是现在、过去、未来的一切。
印度的四大种姓都是从原人身上所生出的:由其口中生出了婆罗门,双臂生出刹帝利,双腿生出吠舍,双足生出了首陀罗。另外原人的胸中生出月亮,眼中生出太阳,口中生出雷神,气息生成了风神,并且脐上生出了空界,头上生出了天界,脚上生出了地界……由此生出了我们这个宇宙世界。
古埃及神话也有类似传说,称最古老的神为泰姆(或称阿特穆),太阳和月亮是他的眼睛,在他存在的时候,还没有天地和万物,众神也没有诞生。他一度孤独地生活,后来经过努力思索,他在自己的头脑中创造了天地、天体、众神、男人、女人、动物、爬虫等。这些创世的思想和观念被泰姆的智慧转变成词语,当他说出这些词语时,一切都被创造出来了。
像这类似的记载,在世界各地传说中还有不少,从这些创世传说中,我们可以提炼出神话的本质:人类世界是神造的,我们所知的这个世界只是神体的一部分,可能只是神的一个细胞,创世神将自己的身体与智慧化生为宇宙万物,冥冥中主宰著一切。
综合各种版本的创世神话,我们还可以看出:神有不同的种类,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都有神,创世神造出世界万物和人类的同时,也造出了他以下各宇宙层次的不同神灵和最终相应的人类。
古人认为万物皆有灵,所有个体生命和物质都有灵性存在,都有灵体主宰著。而整体上,整个自然世界的背后也都有不同的神灵主宰著,在更大范围内构成更大的生命体。创世神造出自然万物,赋予其个体灵性的同时,又造出了不同层次上主宰这些自然万物的各种神灵,如山神、河洛之神、皇天、后土、雷公、电母等等。这些不同层次的神灵,是自然万物整体的精神主宰,与自然一体,无所不在。他们在自然界中各有分工,各司其职,而整体上又在世界的深层行使著创世神的意志,是创世神精神的不同体现。在《山海经》中记载有女娲之肠化生为十个神的故事,可能就蕴有这个含义吧。
比如中医认为,人体由五脏六腑等各种脏器组成,各种脏器中都有不同神魄在据驻主宰,主持不同的人体功能,各司其职。而整体上,所有脏器又共同构成人体这个大生命体,行使著主体元神的意志。现代生物学也认识到:人类肉体是由无数的细胞组合而成的,每个细胞又都是一个独立的小生命体,包含着一套完整的生命信息,各司其职。整体上,所有细胞又构成人体这个大生命体,行使著整体的意志。
现代科学发现,电子围绕原子核转动遵循行星围绕恒星运转的规律,它们的运转和存在方式非常相似,只是一个存在于微观世界,一个存在于宏观世界。所以道家常说:人体是一个小宇宙。意思是说宇宙与人体在某些层面上是一理相通的,是相似的。
若按照这种说法,宏观上我们人类所知的这个宇宙世界,也是这个道理。盘古将身体化生为自然万物,化为日月星辰,化成我们人类所在的这个宇宙,那我们这世界与诸星系岂不都是盘古神巨大身体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万物都是独立的个体小生命,而这一切在洪观上,会不会是更庞大生命体身体细胞的一部分?我们所在的这个巨大无边的宇宙,会不会是一个巨大神明的身体,而我们的世界都在他的体内存在?我们的地球和太阳系、银河系等会不会只是他巨大身体的一个粒子,如同构成人体的一个分子或原子一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类在宇宙间实在太渺小了,人类的智慧太有限,感知域也狭小得可怜。面对巨大无极的宇宙与神明,人类永远只能抱着一颗敬畏之心,而不能狂妄自大。
参考文献:
1. 《三五历纪》
2. 《五运历年纪》(《绎史》引)
3. 《述异记》
4. 《山海经.大荒西经》
5. 《梨俱吠陀》
6. Sun Songs: Creation Myths from around the World, by Tulku Thondup Rinpoche, Harold Talbott
7. Hidden Teachings of Tibet: An Explanation of the Terma Tradi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by Raymond Van Over

五千年辉煌神传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之蒋介石
【千古英雄】抗撒旦复华夏 五千文明守护神

千古英雄人物蒋介石。(大纪元)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即为各宗族共同的命运的记录。此共同之记录,构成了各宗族融合为中华民族,更由中华民族,为共御外侮以保障其生存而造成中国国家悠久的历史。这一部悠久的历史,基于中华民族固有的德性,复发扬中华民族崇高的文化。”
——蒋介石,《中国之命运》
引言
十七世纪,李自成送走大明朝众生,满清一朝应运入主中原。清朝众生带来自己的天朝文化,经康、雍、乾三代鼎盛,十九世纪由盛而衰。趁中国人道德下滑,国势衰竭,西方列国雄起,东西文明碰撞,两次鸦片战争,清廷败北,割地求和。一八五零年,洪秀全受天命建太平天国,打下中国的半壁江山,几至颠覆满清。随后,太平天国退出历史舞台。清朝走入末年,内部的腐败伴随着外来的侵略,加速了中国人道德的败坏和堕落,不但造成清朝灭亡,也带来五千年从未出现过的危局。
孙中山以自己为“洪秀全第二”,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引发辛亥革命,结束清朝。承五千年中华之道统,采中外思想之精粹,他创三民主义;为救民族于水火,缔造共和,并组党、建军。中华复兴,任重道远,还需要有人承接其伟业。
1945年3月巡视空军基地的蒋介石(公有领域)
历史的目光落到了青年军人蒋介石的身上。布衣出身的蒋介石,饱读诗书,天资聪颖,博古通今,学贯东西;十九岁入保定军校,二十岁东渡日本学习军事。辛亥革命打响后,他立即回国参战,光复杭州。民国甫立,又果断出手诛逆。他投身讨伐袁世凯之二次革命,登永丰舰忠心护主。他的智慧、坚忍、成长背景、开阔的视野,以及做大事而不邀功的特质,赢得孙中山的充分尊重与钦佩。蒋介石是继承国民革命大业的不二人选。为消灭军阀,统一国家,孙中山委派蒋介石创办黄埔军校。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负命出山,两年后,北伐告成,中原统一。
蒋介石浴血奋战,领导人民捍卫中华,在历史舞台上屡建奇功,改变了中国、亚洲和世界的格局。他的睿智和彻悟,保护了中华五千年神传文明,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留下宝贵的遗产,无愧为推动历史车轮的巨人。
然而,他却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短短四年中,失其政权于中共。这似乎是世间凡事无法逾越的成、住、坏宿命之安排?
世人勿忘,这是一个非常的年代,是人类非正常发展的特殊时期。为祸人世间一百多年的共产主义,以共产党的形式在众多国家出现,受宇宙间旧势力操控、扶持、使之扩大,甚至在一时间成了小气候。
在这个道德迷失、是非不分的年代里,世界许多国家的首脑们、中国国民党早期的领袖们,还有那些投身共产革命的共产党领袖及大批普通党员,都未能看清共产邪灵的本质。他们以普通人的思维方式来对待共产党这个异类,对于共产党的产生和发展,都采取了纵容的态度。由此,人类承受了近百年的共产灾难,其延续时间之长、程度之深,空前绝后。人类社会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段历史,成为近现代中国最惨烈的哀章痛节。
当之无愧,蒋介石是世界历史上最深刻、最全面认清共产党本质之第一伟人!
蒋介石用“邪魔撒旦”直接点出了共产党对中国侵略和征服的意图。“他(共产党)的目的不是为了中国和平与民主,而是对于中国的侵略和征服。”“魔鬼撒旦的权势,不仅在其使用暴力来威胁我们生命和身体的安全,使我们在恐怖之中,向他屈服。”“当一个民族受到魔鬼撒旦的摧毁和控制,总有不向那恶魔屈服的人们,站在一起,为民族独立和自由来奋斗。”(一九五七年)
蒋介石日记(曹景哲/大纪元)
蒋介石预见了中共对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破坏,共产党“要把我中华民族五千年崇高优秀的历史文化,摧毁无遗;要把我们中国以仁爱和平为本位的伦理,转变为冷酷残忍的斗争,参加国际的残杀。”(《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三十二《书告》)
蒋介石深刻指出人类怎样纵容了邪恶的蔓延:“世人往往因为失望、悲观、苟安、自私,就丧失了他当初对上帝的信仰,致使恶魔猖獗,正义渐泯,坐视‘反神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蔓延全球,以致人类相互间,只有欺诈、恐怖、暴力与残杀的存在!”(一九五二年)
蒋介石认清了共产主义是反人性的。“共产主义之邪恶本质,原以征服人性,为其存在的前提。任何共产极权,无不是建立在一项庞大而残酷的‘人性改造工作’(洗脑交心)的基础之上,亦无不陷入于一场与人性对抗永无终止的战争之中。”“中共必须面对另一强大挑战,就是中华文化坚韧不屈的生命力。中华文化代表人文主义最高光辉,历五千年而道益光,业益盛,即赖此一文化生命力为涵濡蕴蓄;此一源自人性,基于伦理的优美文化,构成了每个中国人精神深处无可改变的价值信仰。与共产主义崇尚仇恨暴力的邪恶本质绝不兼容。”(蒋介石,《针对世变匪乱贯彻我们革命复国的决心和行动——对十届四中全会的指示》)
蒋介石看到世界的信仰危机:“我感觉近年以来,科学愈发达,物质文明愈进步,而道德愈低落,精神生活亦愈贫乏,于是人们都感觉内心空虚,更觉得人生渺茫和恐怖而无所归宿。”“我们人类的天性受自上帝的灵性,这个灵性,就是仁爱的精神,这个仁爱就是宇宙真理的所在,也就是人类生命意义的所在,大家须知,这个上帝的灵性,在中国来说,就是‘天命之谓性’的‘天性’。”
蒋介石谈到物质和精神:“今日共产匪徒所最惧怕的,亦是其所最仇恨的,乃不是看得见的科学物质,而是看不见的道德精神。……只是道德精神力量,特别是宗教精神力量方面,可以说它们一无所有,而且它们永远亦不会有这样不可见而又无可限量的精神力量!”(一九六零年)
蒋标准戎装照,摄于1944年当选国民政府主席后。(公有领域)
蒋公的学识、视野和彻悟都超过了同时代的世界领袖与哲人,在宇宙末劫前,力挽狂澜,拯救众生。他对神的信仰,对生命、物质、精神和宇宙的认识,也早已逾越了任何宗教的体系。他在一九七二年就预见到苏联共产集团将于一九九零年解体,而中共的解体则要慢一步。(蒋纬国,《我的父亲蒋介石》)显然,他已经从宇宙高层得到神的启示,看到世界的未来。从孙中山在普陀山遇佛,到蒋介石多次见证神迹,都可以看出创世主对中国的特别关注。
可以说,在世界发生重大改变之前,在宇宙最后考验人类是否能走出末劫之前,在宇宙中旧势力安排的共产党上升时期,蒋公作为先知先觉,在世界各国对共产党的绥靖中,高处不胜寒。蒋介石“孤木难撑世间大厦”!他在人间层面被共产党称为的“失败”,也是旧势力安排造成。
蒋介石对中共入木三分的深刻剖析,毕生对共产党的英勇作战和铲除,给后人认清共产党提供了生动的历史样本。共产党的出现,成就了蒋介石身为千古英雄的历史环境。创世主通过蒋介石为人类走出劫难设置了最终的解。
蒋介石的时代,无疑是世人迷茫的时代,悲剧的时代。他壮志未酬,却和著血泪,把感天动地的伟岸身影悲壮地留给世人,编织成人类解救自己的经验教训及正确路径。历史真是深刻的教科书啊!在蒋介石的大智大慧中,充满了无奈的大悲,大悲中又时时体现了他的大善和理性,为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着想的英勇牺牲和忍辱负重的凝重深情……
力挽世界反神信仰、反传统道德狂澜之巨人蒋介石,中华五千年神传文明的伟大守护神!
五千年辉煌神传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组

TOP

【中國歷史正述】五帝之一:德化天下

更新時間 : 2016-11-16 01:14 AM [紐約時間]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新唐人訊】 一、亦神亦人的五帝
廣告

關於五帝的歷史記載

五帝時期是中國近五千年文明的第一個階段。它介於漫長的三皇時期與中國第一個以「家天下」治世的朝代——夏朝之間,前後近千年的時間,也就是大約在距今四千多年到五千年之間。

經過了漫長的三皇時期,華夏的先祖們不僅獲得了人類應當具備的基本生活能力與文明,更重要的是,在那看似原始的生活狀態中卻早已蘊含了博大深邃、貫通天地人神的半神文化基礎。五帝時代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開始系統地築基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華夏文明大廈。

「帝」在上古文獻中,最早多指「天帝」之義,就是眾天神之君的意思。這一點,商、周的相關文獻記述得很清楚,請參閱後續各代書敘。「五帝」時期的帝君,也多是「神於天,聖於地」的半神治世。一直到平定水患、開啟夏商周禮樂天下又一個歷史時期的大禹王,都是神通廣大,有很多神跡傳世的。與三皇時期不同的地方,是這一時期這些在天為帝、在地為王的偉大帝君,開始用他們在人間的大德行,系統奠定本輪五千年文明德性與人倫教化的根基。所以一千五百年後,一代人文宗師孔子對五帝的教化,五體投地,景仰備至。

五帝時期已有了系統的文字和專職記錄歷史的史官,帝王的言行和人間大事得以真實完整地記錄下來。後來在漫長的歲月流傳中,自然災難或社會變更等各種因素的作用,使原始文獻到今天大量遺失。但慶幸的是,華夏文明在歷史記錄上有兩個特點:一是從五帝時代就開始不間斷的歷史傳說與記錄,事凡重大歷史人物、事件都有所流傳和記載;二是後世著作中,不論是史書,還是其他各種文獻,都會不斷引述先人的歷史傳說與記載。這種滾動積累、交叉參證的方式,使得中華歷史在任何一個時間點上,都以全息的方式展現出整部華夏歷史,使得中國近五千年的發展歷程成為世界上唯一被不間斷記錄的歷史。

由於史籍眾多,許多史實由不同文獻交互參證,其根本史實可信度很高。相比其他民族歷史而言,中華歷史對考古實物的依賴性相對較低。而近現代新的考古成果不斷湧現,也在不斷印證著中華上古史。
五天帝與感生帝

中國自古又流傳著五天帝之說,認為掌管人類三界這個低層宇宙層次中所能知道的最高的自然之神是昊天上帝,又稱天帝、皇天、上帝、天皇大帝、老天爺等。昊天上帝之下是五天帝,分別主管東、南、西、北、中這五方,代表金、木、水、火、土這五行,又稱五方上帝或五行帝等,古時對昊天上帝與五天帝的祭祀非常隆重,稱為大祀。

中華傳統文化中講究天人合一,將天、地、人並列為「三才」,認為三才相互對應、影響,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如果人間將發生甚麼大事,天象必定會有所彰顯,自然界也必會有相應的徵兆出現,以預示人類,所謂「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所以古人常常夜觀天象,以預知人間將發生的大事。

古人將天上人眼所能觀測到的星星,大體上劃分為「三垣四象」,以中垣「紫微垣」為中心,代表天帝所居住的地方,對應人間的皇室。上垣「太微垣」次之,代表天庭,對應人間的朝廷。太微垣以「五帝座」為中心,五帝座共五顆星,是太微垣中最亮的五顆星,代表五天帝之位。

《春秋緯‧文耀鉤》說,太微垣中有五帝座星,為五天帝之精氣所化,代表五天帝:青帝名為靈威仰,赤帝名為赤熛怒,黃帝名為含樞紐,白帝名為白招矩,黑帝名為汁光紀。

孔子說:五天帝代表五行,是五行之神,他們按照不同的時間秩序化育萬物。

古人認為五天帝分別代表五行,根據五行相生相剋之理,在不同的時間,按照五行之德輪流執政,神於天而聖於地,在天為天帝,對應到地上為人間君王。

在上古時,五天帝之精氣降於人世,感生為人間君王,使他們代表不同的五行之德在人間執政,化育萬物,所以也稱為「感生帝」。目前記載下來的,最早的五位「感生帝」分別為:東方青帝太昊(五行為木),南方赤帝神農(五行為火),西方白帝少昊(五行為金),北方玄帝顓頊(五行為水),中央黃帝軒轅(五行為土),他們是記載最早的五位感生帝。

《春秋緯‧保干圖》記載,人間的帝王,與天地相通,血氣中都含有五天帝之精。

《禮記正義》中也說:「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

所以人間君王又被稱為五天帝之子,受命於天,如:夏朝稱為白帝之子,商朝稱為黑帝之子,周朝稱為蒼帝之子……

中華文化源自神傳,博大精深。中華歷史上不同的帝王與朝代,都具有不同的五行之德,對應五行,依據陰陽五行的相生相剋之理,順應天道運行的法則,輪流更替執政,依天命而行,演繹著中華五千年文明。每個朝代、帝王能夠坐擁多少年江山,都是有它背後的天數與安排的,以此縱觀整部中華史,也都有它的安排和目的所在,唯有讀懂它,順應天命,才不至於在歷史中被淘汰,才可擁有美好的未來。
五帝是誰?

「神於天,聖於地」的五帝究竟是哪五位,許多古籍中都有記載,除《尚書》、《國語》、《左傳》之外,先秦諸子的著作也有大量記載和引述。由於視角不同,關於五帝有不同說法,以下列舉幾例:

《易傳》、《大戴禮記》等記述五帝為:黃帝、顓頊、嚳、堯、舜;
《戰國策》載五帝為:黃帝、伏羲、神農、堯、舜;
《呂氏春秋》、《淮南子》記載為:黃帝、顓頊、伏羲、少昊、炎帝;
《尚書‧序》、《白虎通義》記載為:少昊、顓頊、嚳、堯、舜;
《史記》、《世本》等採述為:黃帝、顓頊、嚳、堯、舜;
《資治通鑒外紀》則採用為:黃帝、顓頊、嚳、堯、少昊。

就相關史料綜而言之,這一時期雖然並不僅僅只有五位帝王治世,但確是以五位用大德行教化天下的帝王為代表的歷史時期。我們以史料較多的黃帝、顓頊、嚳、堯、舜來書敘,勉力書述此間帝君德化天下的情狀於一二吧。

參考書目:
1. 《隋書‧禮儀》
2. 《中庸》
3. 戰國楚簡《子羔》
4. 《春秋緯‧文耀鉤》
5. 《孔子家語》
6. 《春秋緯‧保干圖》
7. 《元命苞》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王馨宇)
- See more at: http://www.ntdtv.com/xtr/b5/2016 ... thash.gdoVAF4o.dpuf

TOP

【中國歷史正述】五帝之五:垂衣裳而天下治

更新時間 : 2016-11-23 01:09 AM [紐約時間]


SubmitCancel

【新唐人訊】五、黃帝(四)
廣告

奠定中醫

黃帝也是中國傳統醫學的奠基人。據《帝王世紀》等文獻記載:黃帝與大臣岐伯(或另包括鬼叟區、伯高、少師、少俞、雷公)等談論醫學,並記錄下來,整理成書,就是《黃帝內經》。《黃帝內經》建立了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脈象學、藏像學、經絡學、病因學、病機學、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基礎原理,被稱為中醫始祖。全書包括《素問》、《靈樞》兩部分,各八十一篇,與《神農本草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合為中醫四大經典。


黃帝曰:善養生者養內。《御世仁風》(明萬曆四十八年鳳陽刊本)插圖。(公有領域)

岐伯是上古著名的神醫,是黃帝之臣,《黃帝內經》是道家從天人相應的層面,講述長生之道、養生之術,及醫療理論與方法的經典,多以岐伯與黃帝問答的形式寫成。中醫歷來被稱為「岐黃」或「岐黃之術」,可見《黃帝內經》在中醫中的泰斗地位。

另傳說黃帝與岐伯、雷公等人談論醫學,涉及到脈學、經絡、臟腑、疾病、腧穴、針法等內容,被以回答的方式記錄下來,共八十一問,稱為八十一難,寫成《難經》。

此外,岐伯還受黃帝之命著有《內外術經》十八卷,教制九種針灸方法,現已失傳。


唐代畫家繪製的岐伯畫像(公有領域)

黃帝、岐伯等,都是修煉有成的修道之人,中醫是建立在道家基礎之上,源於道家的。早期中醫著作中多為道家修行原理和方法,與養生和修煉密不可分,是道家體系於世間的一部分。黃帝和岐伯等為後世建立醫學,不僅奠定了中國傳統醫學的基礎,也確立了中醫源自於修煉、源於半神文化這一關係。
開創漢服

黃帝還是中國傳統服飾的始祖。《周易》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據說黃帝之前,人們穿的是獸皮及麻葛短衣,作用只是用來遮羞、抵御風寒、保護身體。從黃帝開始,中國人才開始有了正式的衣裳,才將服飾作為一種禮儀與制度,教化天下,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黃帝作衣裳應為中華漢服文化的起始。

黃帝開啟漢服文化,不能不提起黃帝的正妃——嫘祖。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兒,她是歷史上第一位教人種桑養蠶、製作絲綢的人,從此人類開始穿上絲綢衣裳。絲綢衣裳光艷華柔、飄逸若仙,華夏衣冠上國的歷史從此開始。在數千年時間裡,中國的絲綢製品冠絕全球,為世界各國所追崇、仰慕。這一切源於嫘祖的功勞,後世尊她為蠶神,或先蠶,北周以後歷代都有祭祀嫘祖的先蠶禮,是國家最高祀典之一,由皇后親自主持祭祀。


嫘祖,元王禎《農書》插圖。(公有領域)

黃帝後裔

黃帝一共有四妃,正妃是嫘祖,次妃依次為方雷氏、彤魚氏、嫫母。據說嫫母長得非常醜陋,但德行高尚,深得黃帝敬重。《史記》記載: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建立了自己的姓氏並流傳下來。這十四人共有十二個姓,分別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佶、儇、衣。

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等都是黃帝的子孫。另外《山海經》記載,犬戎、北狄等蠻夷民族也都是黃帝的後裔。
發明創造與建立葬禮

據史書記載,我們沿用至今的許多發明,也都是黃帝時期創造出來的。如:釜甑、車、舟、舂杵等。《世本》記載:黃帝時,伯余始作衣裳,胡曹發明了帽子,於則發明了鞋。

另外黃帝還規範了葬禮。據說黃帝之前,人死後便用柴草包裹著,扔到野外,也不埋葬,任憑野獸啃食。黃帝開始建立了葬禮,完善了中華禮儀制度,製造棺槨以埋葬死者,使死者入土為安,明示了人類的尊嚴。

這些看似普通卻影響了人類幾千年的發明,可能有些在黃帝之前就已有了,但黃帝時期,為中華五千年輝煌的文明打下了最全面而系統的基礎,是中華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使中華民族正式步入人文時代。
得道成仙

黃帝一生修道,以道治國。在涿鹿大戰前夕曾得到過九天玄女的傳授,平定天下後,他又四處尋仙問道,潛心修煉。


黃帝問廣成子治身之要,《御世仁風》(明萬曆四十八年鳳陽刊本)插圖。(公有領域)

《莊子》記載:黃帝登帝位十九年後,聽聞廣成子在崆峒山仙居,便不顧路途遙遠,前往拜見,詢問「至道」。第一次受到廣成子的拒絕,廣成子說:「你治理天下以來,雲氣還沒凝聚好就變成雨掉了下來,葉子還沒待枯黃就落了,還跟我談甚麼至道?」黃帝回宮後,閉門思過三月,再次去拜見廣成子。廣成子見時機成熟,便高興地向黃帝講授了「至道」的精髓,並傳授給他一卷《自然經》。

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後,又登過王屋山,得取《丹經》,並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生之法,過後又回到縉雲堂修煉,修煉圓滿後乘龍昇天,在位共約百年。

《史記》記載:黃帝採來首山的銅,在荊山下鑄鼎。鼎剛剛鑄成,就有一條龍從天而降迎接黃帝登仙。黃帝當即騎上龍身,跟從黃帝修行的後宮及大臣共有七十餘人,也一起爬上了龍身,飛升而去。後面趕到的一些小臣,也想隨黃帝昇仙,便匆忙抓住了龍鬚,結果龍鬚斷了,這些小臣都墜落到地上,黃帝隨身帶的弓也掉在地上。百姓仰望著黃帝上天,便抱著黃帝掉下的弓和龍鬚號啕大哭。後來這個地方便稱為鼎湖,黃帝掉下的那張弓稱為烏號。

在陝西省中部,有個黃陵縣,黃陵縣城北有座橋山,橋山頂上有一座高大的陵墓,相傳這就是黃帝的陵墓,稱為黃陵,此縣也因此得名。據說黃帝修煉圓滿,乘龍昇天後,百姓極懷念他,思之不得,便將黃帝在凡間穿過的衣冠等埋葬在橋山,建立衣冠塚,以祭拜、懷念,就是今天的黃陵。

參考書目:
1. 《帝王世紀》
2. 《史記》
3. 《山海經》
4. 《古史考》
5. 《世本》
6. 《莊子》
7. 《抱朴子》
8. 《博物誌》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王馨宇)
- See more at: http://www.ntdtv.com/xtr/b5/2016 ... thash.u1ns6D0b.dpuf

TOP

【中國歷史正述】五帝之四:黃帝以道治國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人氣: 1252
【字號】 大  中  小
更新: 2016-11-20 10:50 PM    標籤: 中國歷史正述, 五帝, 神傳文化, 黃帝, 黃曆
【大紀元訊】四、黃帝(三)
劃分疆野
黃帝一統天下後,開始重新劃野分疆,劃分百里大小的國家,共有萬餘國,設立左右大監,監管萬國,使萬國安定和睦。
黃帝令人丈量土地,制定了井田制:將八家劃為一井,中間一塊為公田,周圍八塊為私田。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一州,全國共分為九州。
以道治國
黃帝早期以德治國,教化百姓,天下被治理得安寧和諧,百姓幸福。但黃帝並不滿足,覺得治理得還不夠好,應該可以將天下治理得更好。一次黃帝夢中受到啟悟,醒來後悟得治國養身之道,他又四處尋師問道,刻苦修行,不斷提升自身境界,最終實現了天下無為而治的最高治世境界。
明代浙派畫家石芮作《軒轅問道圖》卷,描繪黃帝在崆峒山問道廣成子。現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無為而治是通過長期的道德教化,對天下百姓進行疏通和引導,使大道暢通,天下百姓皆重德修善、歸於大道,合於自然,一切都自動依道而行,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不再需要過多的干涉和管制,彷彿君王和朝廷不存在一樣。
《列子》記載:黃帝白天睡覺,夢遊到了上古神國華胥國。其國沒有管理者,一切與自然相合一,百姓沒有私慾,沒有愛恨,沒有生老病死等一切痛苦,既不戀生也不畏死,他們可以凌空飛行,行使超自然的神力,水火和自然萬物等都不能傷害他們,是一個奇妙的極樂國土。黃帝醒來後,悟得養身治國之道,便以道治國,經過了二十八年,天下大治,差不多治理得同華胥氏國一樣,成為半人半神的理想國度。
《神奇秘譜》記載:黃帝夢遊華胥國而受到啟悟,歷二十八年,終將天下治理成半神國度,因此而創作了上古著名的琴曲《華胥引》,以明其志。這就是《華胥引》的來歷。
天降祥瑞
黃帝在位後期,天下大治,天人感應,祥瑞不斷。景星出現在天空,有神草生於庭院,每有奸佞之人進入,草便指向他,草名叫屈軼。那時,鳳凰降臨人間,在宮中築巢,龍為黃帝駕車,麒麟遊走於苑囿……《淮南子》記載:黃帝大治天下後,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天下沒有盜賊,市場沒有欺詐,天下無爭,鄉野村夫都相讓以財產,連豬狗都將食物吐在路上互相讓食……
鳳凰降臨人間,在宮中築巢,龍為黃帝駕車,麒麟遊走於苑囿。出自於明仇英繪《帝王道統萬年圖》。(公有領域)
據《宋書•符瑞志》記載,黃帝登天子之位的第五十年秋,遇到連續三天的大霧,大白天看不見東西。大霧過後,黃帝與大臣到洛水巡遊,看見洛水中有巨大的魚,黃帝便用五牲舉行祭祈儀式。過後天降七天七夜的大雨,大魚游進了大海,接著河、洛中便出現《河圖》和《洛書》,紅字篆書,授予黃帝。
創造黃曆
黃帝根據河圖設立了靈台,以觀天象,並設立占天官,任命鬼臾區、鬥苞、尚儀、車區等幾位大臣為占天官,分別負責占星、授規、占日、占月、占風。
黃帝還命令大臣隸首作數。據說隸首精通於數,開創了中國的數學,最原始的算盤和算術據說都是隸首發明的。
黃帝命令大臣容成製作了觀察天象的渾天儀,再結合五位占天官的占測,以及隸首發明的數等,制定了當時的曆法《調歷》,再經過以後歷代的完善修改,就成了沿用至今的《黃曆》。
中華呂律
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方音樂屬於不同的體系。中國傳統音樂相應的樂理部分叫做律呂、五音等,律呂又稱十二律(分別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鍾、夷則、南呂、無射、應鍾),再配合五音(五音為:宮、商、角、徵、羽;或另加變徵、變宮等合為七聲),共同搭配形成旋宮轉調等,構成完美的東方音樂體系。
《帝王世紀》記載:黃帝命令泠綸確立十二律。泠綸在崑崙山北麓,取筆直且厚薄一致的竹子,先做成三寸九分長的管,以其吹出的音高定為黃鐘律(相當於C調),然後依據聲音搭配最和諧的「三分損益法」,按比例製作了十二根長短不同的管,然後根據鳳凰的叫聲來進行矯正。據說,雄鳳能鳴叫出六種聲調,雌凰也能鳴叫出另外六種不同的聲調,這十二種聲調正好與他製作的十二根管子吹出的聲律相同。泠綸就將十二律的奇數音稱作「律」,偶數音稱作「呂」,合起來就叫做「律呂」。
在本輪五千年文明進程中,古代中國音樂體系,至少就十二律的發明與使用而言,在遠古時期便已成熟完備,臻於完美。相比之下,西方「十二平均律」的確立與系統應用,是到了18世紀初,才以巴赫的《平均律鍵盤曲集》作為標誌成熟的。
中華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視禮樂的功用,一直將其作為帝王治理和教化天下百姓的重要方式。《帝系譜》記載:在遙遠的三皇時期,女媧氏王天下時,曾命令娥陵氏製作了都良管這種樂器,以統一天下的聲律。可見中華音樂體系在遙遠的上古時期就已經發展完備,只是律呂的頻率沒有固定,隨著時間的發展會產生不同變化,於是不同時期便對律呂的頻率作了統一和規正。很可能中華音樂體系從遙遠的史前文明時期流傳了下來,傳到黃帝時,黃帝又令泠綸重新統一和規定了當時天下律呂的頻率。
創作樂舞
另外黃帝還令榮猿鑄十二鐘,作為天下律呂校音的標準。黃帝時期還創作了大型樂舞《雲門大卷》,用來祭天。《雲門大卷》與唐堯的《大咸》、虞舜的《大韶》、夏禹的《大夏》、商湯之《大濩》、周武的《大武》這六首樂舞合稱為六代之樂,以《雲門大卷》為首。六代樂舞都是用於祭祀的:《雲門大卷》祭天,《大咸》祭地,《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享先妣,《大武》享先祖。
《宋人畫歷代琴式圖冊‧黃帝之制》,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黃帝自己除了親自創作琴曲《華胥引》外,還創作了上古神曲《清角》。據說《清角》能夠溝通天地,號令鬼神,演奏時「鳴鶴翱翔,鳳凰蔽日」。
關於《清角》創作情景,《韓非子》作了如下記載:黃帝在西泰山召開了一次神鬼大會,他乘坐著由六條龍導引的象車,車的左右各站立著一隻畢方神鳥,風伯作法為他清掃道路,雨師降下甘露使塵土不再飛揚,虎狼在前面開路,鬼神在後面保駕,騰蛇伏在地上以示恭敬,鳳凰在上空盤旋為他遮擋驕陽。黃帝召集這次鬼神大會,便創作了《清角》以示紀念。
據說《清角》具有匯聚鬼神的能力,所以只有德行很高的人才能聽,德薄的人聽到會招致大災。《琴史補》卷一記載:「《清角》於音為最悲,德義薄者不足以聽之,春秋時晉平公令師曠奏《清角》,大風飛廊瓦,晉國大旱,赤地三年。夫樂不可妄作也。」
參考書目:
1. 《神奇秘譜》
2. 《宋書‧符瑞志》
3. 《淮南子》
4. 《呂氏春秋》
5. 《周禮註疏》
6. 《周禮‧大司樂》
7. 《韓非子》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點閱【中國歷史正述】系列文章。

TOP

【中國歷史正述】五帝之十一:舜德化蒼生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更新: 2016-12-02 11:25 PM
【大紀元訊】十一、舜帝(上)
舜帝的身世
帝顓頊生了窮蟬,窮蟬無德,與弟弟魍魎爭奪帝位,使魍魎死於雷澤。結果顓頊將帝位讓給堂侄嚳,並將窮蟬廢為庶人,自此世代淪為平民。
窮蟬生了敬康,敬康生了句望,句望生了橋牛,橋牛生了瞽叟。瞽叟娶妻握登,一天握登看見大虹,因此受感而懷孕,生下了舜。因舜生於姚墟,便以姚為姓,又因舜居於媯水,所以又以媯為姓。舜生下時,眼中有兩個瞳仁,所以名為重華,字都君。後堯將兩個女兒嫁給舜,將其封於虞地,所以又以虞為氏,稱有虞氏。
清人繪帝舜像。(公有領域)
在舜很小的時候,母親便去世了,他的父親瞽叟又娶了妻,就是舜的後母。瞽叟有一次晚上做夢,夢見一隻鳳凰自稱為雞,口中銜米來餵養他,並稱是他的子孫,但看起來卻是鳳凰。醒來後,瞽叟以黃帝的《占夢經》去占卜,占得他的子孫中將出貴人。
飽經磨難的童年
瞽叟娶了後妻後,又生下了一男一女,就是舜的弟弟象與妹妹敤首。舜的後母心狠手辣,她非常討厭舜,而瞽叟也因為喜歡後妻所生的兒子象而討厭舜,他們從小便虐待舜,甚至想謀害舜,常常因為一點小小的過失而重重懲罰他。對於父母的懲罰,如果是小的懲罰,舜就默默承受,如果是要來傷他性命的,舜就機智地躲開,而每當父母有事需要他時,他又未嘗不時時在身邊恭敬服侍。每次受責罰後,舜都會更加謹慎地服侍父母,而無半點怨恨之心。他常常向天禱告,希望能使父母回心轉意,有時無計可施時,便對天號泣,他總是委屈自己,善待別人,對自己的要求總是非常嚴格,而對別人卻那麼寬容,對自己的小小過失總是耿耿於懷,再三反省,卻從不去責怪怨恨他人。
帝舜純孝格天,《聖諭像解》插圖。(公有領域)
就這樣,雖然瞽叟、繼母和象三人都想謀害舜,卻從不能得逞。鄉鄰都非常欽佩舜,年僅二十歲時,舜的德行便已傳遍天下,路人皆知,連天子堯帝都知道了。
德化蒼生
由於家人不容,舜經常被驅趕出門,年紀輕輕便四處謀生。他曾在歷山種過田,在雷澤捕過魚,在河濱做過陶器,在壽丘做過家具用品,在負夏做過生意。
大舜孝感動天,明仇英畫《二十四孝圖》冊,絹本設色,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由於舜的仁孝感動了上天,他在歷山種田時,有大象跑來幫他耕地,有鳥兒飛來幫他清理田間雜草。以往歷山的農夫時常為田地的邊界而發生爭執,舜來了以後,常常主動把自己開墾的肥沃土地讓給老弱者,自己再去開墾沒人耕種的荒地。人們受到舜的感化而慚愧不已,便慢慢形成一股風氣,都將好地讓給他人,再沒人為田界而爭了,如此便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到歷山耕種。
舜到雷澤捕魚之前,漁民也常為漁場而爭吵。舜來到雷澤後,常把魚多的地方讓給別人,自己到沒人願意去的險峻之地捕魚。在舜的感化下,漁人們也都將好漁場相互謙讓,不再爭吵。
舜到河濱製作陶器前,那裡的陶器經常出次品,做工粗劣,質量不好。舜來後,非常用心地制陶,使製作出的陶器成色上好,美觀耐用。陶工們都來向舜請教,漸漸的當地的陶器做得越來越好,再也沒有次品出現。
無論舜到哪裡,都能德化一方,人們都喜歡圍繞在他身旁,跟從著他。舜搬到哪裡,其他地方的人都會很快慕名而來,搬到舜身邊居住。這樣一來,舜所住的地方,一年之內會成為村落,兩年會成為城鎮,三年就成了一座繁榮和睦的都市。這就是德化萬物的力量,也是帝王無為治世的基礎——從不去強加干涉百姓的生活,卻潤物無聲,道化天下,冥冥中天下皆歸於道中,彷彿帝王不存在一樣。
以德化怨
這時堯帝年紀已經大了,兒子丹朱不肖,他正為帝位繼承人的事發愁。堯問群臣有誰可以繼任帝位,四岳便一致推薦舜。堯派人找來了舜,與他談論治國的政策,舜所提出的治國方法都至簡而易行;又與舜談論大道,舜所談論的道理卻博大而無窮盡。堯非常滿意,便將兩個女兒娥皇與女英嫁給舜,以觀察他在家裡的德性;並派九個兒子跟從舜,與之共事,以觀察他在外的為人。
堯還賜給舜一套細葛布製的衣服、一張琴,又為他造了倉庫並且賜給他牛羊。舜回到他在媯水岸邊的住處,仍然與往常一樣恭敬謹慎。娥皇和女英也都聽從舜的安排,謹遵婦道,不敢因為出身高貴而怠慢舜的家人。堯的九個兒子在與舜相處後,也都變得恭敬而忠厚。
看到舜得到了天子賜予的這些榮耀和財富,瞽叟、繼母和象三人非常妒忌,他們再次生起了謀害舜的惡念,以搶奪他的所有。而舜善良的妹妹敤首此時已長大,她知道了父母與象的野心後,非常擔心,便悄悄將這些告訴了嫂子娥皇和女英,讓舜有所準備。
帝舜孝德升聞,明代張居正編撰《帝鑑圖說》插圖。(公有領域)
一天,瞽叟讓舜去修補糧倉,舜便告知娥皇和女英。而娥皇與女英剛從敤首那裡知道了這事的內情,便對舜說:等你爬上倉頂時,他們就會在下面點火燒死你,你要穿上鳥工服,便能像鳥一樣飛下,保住平安。說完,娥皇與女英就拿出鳥工服給舜穿上。果然,當舜爬上糧倉後,繼母與象他們便在下面點火,舜因為娥皇和女英的鳥工服而脫險。
接著,瞽叟又派舜去通井,舜又將此事告知了二妻。二人便對舜說:「快脫下你的衣服,我們給你穿上龍工服,這樣就可以放心地去了。」於是二妻給舜穿上了龍工服,當舜下到井底後,瞽叟與象便朝井中填土,要將舜活埋在井底,而舜卻因穿著龍工服穿井而出,從其它井中爬了出來。
事後,父母與象以為舜死了,準備去瓜分舜的財產,卻發現舜安然無恙,震驚不已,但舜卻像什麼也沒發生一樣,一句話不提,如往常一樣侍奉父母,寬待兄弟。家人終於受到感化,從此再也沒有坑害舜了。
參考書目:
1. 《史記》
2. 《帝王世紀》
3. 《通志‧氏族略》
4. 《太平御覽》
5. 《繹史》
6. 《說苑‧建本》
7. 《禮含文嘉》
8. 《列女傳》
9. 《二十四孝》
10. 《韓非子》
11. 《通史》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反饋信箱:zglszs@feitiancollege.org
點閱【中國歷史正述】系列文章。

TOP

【中國歷史正述】五帝之十二:舜仁愛治國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人氣: 604
【字號】 大  中  小
更新: 2016-12-04 12:37 PM    標籤: 中國歷史正述, 五帝, 神傳文化, 舜帝
【大紀元訊】十二、舜帝(下)
仁愛治國
三年後,堯將帝位禪讓於舜,舜在正月的一個吉日,於堯的太廟中接受了禪讓。舜向上天報告了繼承帝位之事,祭祀了天地四時與山川、眾神,並接受了四方諸侯的朝拜,將圭玉頒發給他們。
接下來舜開始主持政事,制定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選拔人才,制定典刑。上古時候,百姓淳樸簡單,國家並沒有甚麼法律,那時只有五種刑罰用來懲治惡人,分別為墨刑、劓刑、刖刑、宮刑、大辟,主要靠道德約束人心。
帝舜像,出《歷代帝王聖賢名臣大儒遺像》,18世紀繪製,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舜非常寬大仁愛,雖有五刑,但舜基本不用。他令人將五刑畫在器物上,主要起警戒作用,即使迫不得已必須施用刑罰的時候,舜也是儘量採用對肉體沒有殘害的流放方式來代替五刑。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歡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驅逐到三危山,把剛愎自用、冒犯天條的鯀殛於羽山。流放了這四個惡人後,天下民心大服。
《呂氏春秋》記載:堯將帝位禪讓於舜,而引起鯀的妒忌,他覺得以自己的地位與能力應該位列三公,而舜是庶人,不配登帝位,便不贊同堯讓位於舜,並要求堯封他為三公。沒有得到後,他便暴跳如雷,從而不聽從舜的號令,準備起兵謀反,因此受到懲罰。
另外,傳說黃帝有不肖的後代,被世人稱為渾沌;少昊也有不肖的子孫,被稱為窮奇;顓頊也有不肖子孫,世稱檮杌;再加上縉雲氏的不肖子孫饕餮,這四惡族天下人都害怕他們,合稱為四凶。舜便將四凶流放到四方最偏遠的地方,以抵禦四方妖魔,從此四門清靜,天下沒有惡人了。
任人唯賢
壞人受到懲處,天下人心誠服。舜開始選用賢才,任人唯德。鯀的兒子文命才德兼備,於是舜向堯推薦,啟用他代替其父鯀治水。文命就是人們熟知的禹,是夏朝的開創者。禹吸取了鯀失敗的教訓,他勘察了全國的地理地形,根據地勢,順應五行,主要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水。禹治水十三年,不畏安危勞苦,沐雨櫛風,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治水成功。
除了啟用大禹而治水成功外,舜還啟用了賢德的八愷和八元。傳說顓頊有八位賢德的子孫,世稱為八愷,帝嚳也有八位非常賢德的子孫,世稱為八元,這十六族世代都保持著美好的德行,受到天下百姓的讚頌。舜便舉薦八愷,使他們擔任后土之職,處理各種事務,各種事務都被處理得井井有條;舜又舉薦八元,讓他們向天下宣揚五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家庭和睦,天下大順。
帝堯問於舜,《御世仁風》明萬曆四十八年鳳陽刊本插圖。(公有領域)
舜三十歲時,被堯徵見;三十三歲時,堯禪位於舜,代堯攝政;五十歲時,全權行使天子之職;五十八歲時,堯帝駕崩,舜服喪三年。
三年服喪結束後,舜把帝位讓給堯的長子丹朱,自己離開都城躲到南河的南岸。前來朝見的諸侯不去見丹朱,都到舜這裡來;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而是找舜;人們都歌頌舜的功德,而無人歌頌丹朱,舜知道這是天意而不可違,於是重回都城,正式登上天子位。
舜剛登帝位的時候,他的父親瞽叟還活著,舜時常以天子車服去朝見他,恭敬如前。舜登基後,啟用了大量賢德之人,除八元、八愷和禹以外,還啟用了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等賢才。
任禹為司空,掌管土地,平治水土;棄為后稷,負責農業,教百姓播種百谷;契擔任司徒,主管教化,宣揚五教;皋陶任士,主管司法;倕為共工,統領工匠;益為虞,主管山澤;伯夷任秩宗,主管祭祀、禮儀;夔為典樂,掌管音樂;龍為納言,傳達帝令,報告下情……
有這麼多賢德之人輔佐舜,天下被治理得越來越好。舜還建立了官員考核制度,三年一考核,九年三考核,三考過後,罷免不合格的官員,提拔賢能的官員,使天下一派清明。
創作樂舞
天下大治後,舜令人作了《大韶》之樂。《大韶》是六代樂舞之一,據說《大韶》共有九章,也稱《九韶》、《簫韶》。傳說舜令人演奏《大韶》樂舞,九章演完後,鳳凰飛來起舞、朝拜,百獸聽聞後,都跟著起舞。
帝舜像,出自明仇英繪《帝王道統萬年圖》冊頁。(公有領域)
孔子在齊國時,曾有幸聽聞了《大韶》之樂,聽後竟然心曠神癡,三個月品不出肉的滋味來,便感歎道:「沒想到音樂竟能達到如此的境界啊!」這就是《論語》中記載的「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所以孔子評價說:「《韶》盡美矣,又盡善也!」由此可見上古音樂高深博大的內涵與境界,能使人清心寡慾、修身養性、提升道德、淨化心靈,並從內心深處生起對天地神靈的恭敬,這應該就是音樂的真正意義和作用吧,可惜這些上古樂舞現在都已失傳。
另外舜還彈奏五弦之琴,作《南風歌》,其歌唱曰:「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舜的妹妹敤首,因為幫助兄長避開傷害而為後世稱道。她在畫畫上造詣頗深,是人類這次文明進程中最早載入畫史的人,被稱為畫祖,又稱畫嫘。《列女傳》稱讚她說「造化在心,別具神技」。
天降祥瑞
舜在位時,由於天下治理得特別好,使天降祥瑞不斷。《宋書》記載:舜在位時,蓂莢生於階,鳳凰巢於庭,百獸起舞,景星出現在房宿,地上出現乘黃神馬,並且崑崙山的西王母前來朝拜,獻給舜白玉環和玉玦。
帝舜時,景星出,卿雲與。《御世仁風》明萬曆四十八年鳳陽刊本插圖。(公有領域)
《竹書紀年》也記載:舜時,西王母來朝,獻白玉環、玉玦;並記載,舜時,天空出現卿雲的祥瑞,於是舜便與百官相和而歌,以頌卿雲。
舜唱曰:「卿雲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群臣和唱曰:「明明上天,爛然星陳,日有光華,弘於一人。」,舜又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時從輕,萬姓允誠。於予論樂,配天之靈。遷於賢善,莫不咸聽。鼚乎鼓之,軒乎舞之。菁華已竭,褰裳去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卿雲歌》。《卿雲歌》在民國時,曾被兩度改編為中國的國歌。
舜帝禪位
舜的正妃娥皇沒有生子,女英生下了商均,另外舜還有庶子八人,但都沒有甚麼值得稱道的德行。所以舜將帝位禪讓給負天命而治水有功、以天下為公的禹。
《宋書‧符瑞志》記載:舜在河邊設祭壇,像當年堯帝一樣。祭祀完畢,到傍晚的時候,四周升起了祥瑞之氣,有一條黃龍負著圖,出現在祭壇。只見那圖長三十二尺,寬九尺,有紅色的文字記載著應當禪位給禹。
於是,舜便秉承堯的禪讓之道,禪位給天命、德行、才能三者兼備,以天下為公的大禹。舜八十三歲的時候,舉薦禹繼任帝位;九十五歲的時候,禪位於禹,讓禹攝政。那年正月初一,禹在堯帝太廟中接受了舜的禪讓,就像當初舜接受堯的禪讓一樣。禪位五年後,即舜一百歲的時候,他在巡視天下的途中,於蒼梧之野駕崩,葬在了蒼梧之山的南面。
舜的兩位妃子娥皇與女英,聽聞舜駕崩後,一路趕至湘江,淚盡而亡。她們的靈魂成為湘水之神,世稱為「湘君」或「湘夫人」。她們為帝舜而啼哭的淚水灑落在竹子上,染竹成斑,成為今天的「斑竹」,又名「瀟湘竹」或「湘妃竹」,向歷史鑒證著不同尋常的情深義重。
參考書目:
1. 《尚書》
2. 《呂氏春秋》
3. 《史記》
4. 《綱鑒易知錄》
5. 《太平御覽》
6. 《論語》
7. 《屍子》
8. 《畫塵》
9. 《畫史會要》
10. 《宋書‧符瑞志》
11. 《竹書紀年》
12. 《帝王世紀》
13. 《列女傳》
14. 《博物誌》
15. 《山海經》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反饋信箱:zglszs@feitiancollege.org
點閱【中國歷史正述】系列文章。

TOP

【中國歷史正述】五帝之十:堯禪帝位

更新時間 : 2016-11-30 11:31 PM [紐約時間]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新唐人訊】十、堯帝(下)
廣告

發明圍棋、創作樂舞

堯帝的正妃是散宜氏的女兒,名叫女皇。女皇生下了丹朱,另外堯還有九個庶子。但這十個兒子都不肖,沒有甚麼德行。

據說丹朱不務正業,遊手好閒,靜不下心來,並且說話虛妄,喜好爭辯。堯便因材施教,發明了圍棋,將治理天下和修身養性等大道理,都蘊含在圍棋中,用來教化丹朱,這就是圍棋的起源。圍棋大則能助人領略陰陽生剋之道,小則能使人修身養性,陶冶情操,讓人的道德和智慧在對弈中得到昇華,內涵博大精深。

堯帝還任命質為樂官,質效仿大自然山林溪谷的聲音,作了《大章》之樂,《大章》又名《大咸》,是六代樂舞之一,用以在夏至日祭地。演奏這首樂曲的時候,百獸聽了都會隨之起舞,使自然萬物和諧相處。

無為而治

堯帝在位晚期時,天下被治理得非常好,《高士傳》記載說:帝堯時,天下太平、諧和,百姓生活悠閒自在、無憂無慮,黃髮垂髫,怡然自樂,天下到處一派人間仙境的景象。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在田野路邊擊壤而歌,悠然自樂。路人看到老人快樂無憂的樣子,都感歎地說:「這些都是堯帝的盛德所賜啊!」老人聽到後,說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德於我有哉。」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擊壤歌》,它描述出堯時那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絕美景象,意境悠遠深長,畫面如此安祥質樸,千年之下,依然令人神往不已。


帝堯時,天下太平、諧和,百姓生活悠閒自在、無憂無慮,黃髮垂髫,怡然自樂,天下到處一派人間仙境的景象。《御世仁風》明萬曆四十八年鳳陽刊本插圖。(公有領域)

除了《擊壤歌》外,堯時還有著名的《康衢謠》。說堯時有童謠唱曰:「立我烝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大意為:「我們老百姓都豐衣足食,生活得快樂自在、無憂無慮,這些都是因為帝王澤被萬物、恩德所賜,我們老百姓甚麼都不懂,只知道順從帝王的法則而行。」

如此純真的百姓,淳樸的民風,在歌謠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與自然相合為一,共同營造了這幅優美寧靜的桃源之境。帝王德澤萬物,無聲無息;引導天下順合於自然大道,不知不覺而行於道中,使百姓似乎根本感覺不到帝王的存在。這景象在黃帝時曾出現過,如同黃帝夢遊的華胥神國,為後世留下一幅幅備受景仰的畫卷。這就是傳說中帝王治世所追求的「無為而治」,也就是老子所所說的「太上不知有之」在人間的展現吧。
一日十瑞

堯帝治國有道,使天下皆歸於道中,人與天地自然和諧相生,以致天人感應,天降祥瑞不斷。堯帝時期,一天內曾出現十次祥瑞之象:其一,宮中的野草化為稻禾。其二,鳳凰棲息於宮庭中。其三,宮中的池沼裡,有神龍出現。其四,歷草生於台階之上。歷草又稱為蓂莢,是一種神草,這種草在每月十五前,每天都長出一片新葉,過了十五便每天掉落一葉,如果碰上小月,則最後一片葉子枯蔫而不掉落。因此只要觀察歷草的葉子,就能知道日期。其五,宮中的鳥都生出五色羽毛。其六,烏鴉化為白色。其七,樹上開出蓮花。其八,宮中的廚房裡,生出箑脯。箑脯是一種瑞草,像肉脯,薄如扇,搖動則會生風,能使廚房的食物保持新鮮,寒而不臭。其九,景星出現在天空。景星又名德星,狀如半月,助月為明,現於有道之國,在黃帝時,也曾出現過。其十,天降甘霖於地。


《拾遺記》:「帝堯在位,羽山北有善鳴之鳥,人面鳥喙,八翼一足,毛色如雉,行不踐地,名曰靑鸐。聲似鐘磐笙竽。世語曰:靑鸐鳴,時太平。」《御世仁風》明萬曆四十八年鳳陽刊本插圖。(公有領域)

《尚書中候》、《竹書紀年》等也記載:帝堯在位七十年,景星現於南方朱鳥宿,鳳凰棲息於庭院,仙草生於郊野,嘉禾相連,天降甘露,山出醴泉。
堯禪帝位

隨著堯帝漸漸年老,便開始擔憂起帝位繼承的問題:天下剛剛經歷了兩次大劫,使帝王的德性顯得尤其重要,決定著天下人的安危。堯帝便考慮著誰來繼承帝位。堯有十個兒子,丹朱為嫡子,德行才幹都遠遠足以承擔君臨天下的重任。堯曾說過,如果將帝位傳給舜,只對丹朱一人不利,如果傳給丹朱,那就對天下人不利,「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這一切都體現出堯帝以天下為念、一心為民的博大胸懷與無私的境界。


《御世仁風》明萬曆四十八年鳳陽刊本插圖(公有領域)

堯問四岳說:「我在位七十年了,你們誰能承載天命,接替我的位置。」四岳都說:「我們沒有德行,有辱帝位。」堯就讓大臣在貴族與平民中舉薦能承擔帝位之人,不論地位多低微,但必須要德行高尚,才能卓著。大家都一致舉薦身份低微的舜。

堯曾經聽說過舜,就問眾人舜有哪些德性。四岳說:「舜的父親愚蠢頑固、不辨是非,母親(後媽)心狠毒辣,弟弟狂傲不善,三人一心要謀害舜,而舜卻能始終恪盡孝道、兄道,以他的寬容,化解仇恨凶險,使家庭和睦相處。如此大孝之德,用來治理天下,應該不會將天下治理壞。」

堯帝便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以試探舜的德性。舜謹慎地推崇並躬行著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德行,使大家紛相效仿,遵循著這五德。後來堯讓舜總理百官,百官事務都被管理得井井有條;又讓舜在明堂四門迎接四方賓客,四方賓客都對舜肅然起敬;即使將舜派入深山大林之中,在狂風暴風等惡劣的天氣下,舜都不會迷失,從不誤事。經過三年的考驗,堯認為,從稟賦的天命、展現的德行和傑出的才能來看,舜堪稱承載天子之命的不二人選,便讓位於舜,而舜認為自己德性還不夠,不肯接受帝位。


帝堯問於舜,《御世仁風》明萬曆四十八年鳳陽刊本插圖。(公有領域)

堯便沐浴齋戒,令人在河、洛邊修建祭壇,並選擇吉日,帶領舜等登首山,以求神的開示。他們經過河邊的時候,見有五位老人在那遊玩,這五位老人是天上五星之精所化,他們告訴堯帝說:「《河圖》將要出現,我們特地下來相告,舜知道我們是誰。」說完五位老人便化為流星,飛向昴宿的位置而消失不見。到了二月辛丑日的拂曉,堯帝與群臣在河邊行祭禮,禮畢後,大約在下午未時左右,有五色雲氣從河中升起,祥瑞之氣充滿四周,突然一匹龍馬銜著一個匣子,順著祭壇飛騰而上,將匣子吐在祭壇上後,便轉向飛入河中。只見那龍馬吐出的匣子像是龜甲,有九尺寬,以白玉為標籤,紅玉為匣,用黃金做封口,青繩捆綁。白玉標籤上寫著「闓色授帝舜」,裡面記載堯之後,舜、禹當受天命,成為帝王。堯帝便記下了甲圖的內容,將其收藏於東廂房的藏經閣中。

第二年二月的時候,堯帝又率群臣沉白璧於洛水,施行祭禮,禮畢後,一直等到傍晚時分。突然紅光滿天,有元龜負書從水中浮出,爬上祭壇。只見龜甲上有紅色的字,上面寫著應當禪位於舜。

歷史上所有聖賢偉人能有所成就所需具備的三大要素是:天命、德行、才能,這也是成就一代聖王所必需具備的三大條件,帝堯深知這些道理,便以此開啟了中華歷史上的禪讓制度。堯帝經過幾年時間,分別從這三個方面考核著舜,而舜都具備了,於是堯放心地將帝位禪讓給舜。


堯舜禪讓圖,漢代畫像石。(公有領域)

這就是傳頌千古的「禪讓」過程及其真義。

在此後的中華歷史中,不論哪朝哪代,對堯帝的評價都極高。《尚書‧堯典》對堯帝的評價為:「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克明俊德……」

《論語‧泰伯》中也記載了孔子對堯帝的極高評價,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堯帝被認為是儒家道統的鼻祖,成為後世帝王治世的榜樣,可見堯帝之德及其對後世的影響之大。

堯禪位二十八年後駕崩,百姓聽聞後,都像死了父母一樣悲傷哀號,三年之內,全國聽不到音樂聲,都在思念著堯帝。

參考書目:
1. 《帝王世紀》
2. 《博物誌》
3. 《呂氏春秋》
4. 《高士傳》
5. 《列子‧仲尼》
6. 《宋符瑞志》
7. 《竹書紀年》
8. 《晉書‧天文志中‧瑞星》
9. 《述異記》
10. 《尚書中候》
11. 《尚書》
12. 《史記》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反饋信箱:zglszs@feitiancollege.org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王馨宇)
- See more at: http://www.ntdtv.com/xtr/b5/2016 ... thash.UcIll1Wk.dpuf

TOP

【中國歷史正述】五帝之三:黃帝統一華夏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更新: 2016-11-18 10:30 PM
【大紀元訊】三、黃帝(二)
涿鹿之戰
在九天玄女的幫助下,黃帝又與蚩尤在涿鹿之野展開了大戰。黃帝根據九天玄女所傳之秘術,布下兵陣,大敗蚩尤。蚩尤戰爭失利,便利用妖術在戰場上掀起漫天大霧,以致黃帝的士兵無法分辨方向,東衝西撞,陣法大亂。此時,風后根據天書所傳秘學,製造了指南車,車上雕刻了一個仙人,無論車如何回轉,仙人的手永遠指著南方。在指南車的帶領下,軍隊走出了迷霧。
蚩尤見黃帝軍隊破了迷霧,又繼續使用妖術作亂。黃帝也使用役使神鬼之術,召來了應龍,誅殺蚩尤。《山海經》記載:黃帝召來應龍在冀州之野誅殺蚩尤,應龍蓄水準備水淹蚩尤大軍,而蚩尤卻召來了風伯和雨師,趁機降下了狂風暴雨,黃帝大軍被暴風雨沖散,困頓不前,再次出現危機。這個時候,黃帝召來天女「魃」,平息了風雨。魃是旱神,她不管出現在哪,哪裡就會大旱,滴雨不下,所以又稱為「旱魃」。
黃帝像,漢武梁祠畫像石。(公有領域)
風雨平息後,黃帝便重新布陣,擂打夔牛鼓,將蚩尤震得魂飛魄散,無法行動,應龍因此活捉了蚩尤。黃帝令人給蚩尤戴上枷栲,讓應龍在凶黎之邱誅殺了蚩尤,並將他的屍體分為幾塊,埋葬在四個不同的地方,以防止他使用妖術復活。《山海經》記載:蚩尤死後,他所戴的枷栲被扔棄在荒山,化作了紅色的楓林。
涿鹿之戰結束後,黃帝便統一了華夏各部族,從此揭開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大幕。《拾遺記》記載:黃帝殺了蚩尤後,將九黎部落中善良本分的人,遷居到鄒屠這個地方,將凶殘暴惡者遷居到北方的寒冷之地。這些就是今天漢族中鄒姓、屠姓、蚩姓、黎姓等姓氏的先祖。
其餘的蚩尤殘部,四處流散,演變為後來的三苗。在堯時,三苗被西遷到三危山,後來作亂,被大禹所滅,其殘部成為後來的羌族。另有一部分在歷史中不斷往南遷徙,成為今天中國南方苗瑤等族的先祖,所以今天的苗民一直將蚩尤作為他們的祖先來祭拜。《綱鑒易知錄》記載:蚩尤姓姜,原本是炎帝神農氏的一支後裔。中華歷史上的歷朝歷代,包括所有被稱為蠻夷的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而建立的朝代或國家等,其實都是炎黃華夏族、甚至他們之前更久遠的共同祖先的後代或分支,都是正宗的「炎黃子孫」。
蚩尤,漢代石刻。(公有領域)
《山海經》又記載:應龍助黃帝誅殺了蚩尤後,又誅殺了蚩尤的大將誇父,戰爭結束後,便長期居住在南方,所以南方多雨。而天女魃助黃帝平息了暴風雨後,無法回天,便長期居住在人間,她所居之處就會出現大旱,黃帝就將她安置在赤水的北面。但魃經常會逃離居地,所到之處就會出現大旱,若想驅離她,就要喊她往北去。
統一華夏
《帝王世紀》記載:黃帝滅了蚩尤後,又四處征伐不服帝命的諸侯,大小共經歷了五十二戰,天下大服,黃帝威名振驚四海。《史記》記載:黃帝將作亂的蠻族葷粥驅逐到最北方後,與大軍在釜山合兵符,設宴慶功,天下大統。被驅逐到北方的葷粥發展成為了日後的匈奴部落。從此天下大定,華夏族的疆域空前廣大,凡當時人力之能所至,無不臣服。黃帝便繼炎帝后,成為天下共主,他在涿鹿附近建立了都城,治理天下。
炎帝五行屬火,在五行生剋中,火生土,黃帝接替了炎帝,因而五行屬土。土為黃色,所以稱為黃帝。據《呂氏春秋》記載,黃帝登位之初,有巨大的蚯蚓和螻蛄出現,這是土氣強盛的徵兆,顯示黃帝具有土德的祥瑞。
戴進《洞天問道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畫面描繪黃帝在崆峒山向廣成子問道。(公有領域)
黃帝一生從不曾安逸過,經常居無定所,巡視天下。他往東到過大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並在泰山封禪,是近五千年來封禪泰山的第一帝;往西到達崆峒山;向南跨越長江登上熊山、湘山(君山),向北曾驅逐葷粥到最北邊。
設立官職
黃帝設立官位,任用賢能來協助管理國家。黃帝登基後,曾出現過景雲的祥瑞,天空中還出現了景星,因此黃帝以雲為官名:軍隊稱為雲師,春官為青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黃帝還設立了六相,任命風后、太常、蒼龍、祝融、大封、后土這六位大臣分別負責天、地和東、南、西、北四方事務,使得天地有序,神明時常降臨人間。
黃帝注重以德治國,設立了九德之官,以九行教化百姓,即:孝、慈、文、信、言、忠、恭、勇、義。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清心寡慾、修心養性、清廉節儉。
黃帝還設立了史官,以倉頡為左史,沮誦為右史。古時候,史官的職責非常重大,左史主要記錄君王的言論與王命,右史主要記錄君王的行為與事件,各有分工,交互印證,確保了歷史記載的客觀與真實性。史官對於君王的一言一行,凡事必舉,嚴格如實記錄,幾無遺漏。
另外,上古史官還承擔著觀測天象、預測天下變化、協助君王占卜問天、祈神啟示並作記錄的重大職責。所以,上古史官的記錄不僅僅是現在流行認為的帝王作為乃至起居,其實最關鍵的是君王與上天、與神溝通的相關記載,及相關天象、天地異象等。如殷商卜辭中記載的天帝的啟示,又如《國語》中記載西周太史伯陽父根據當時天象變化,準確預測出西周的滅亡日期並最終應驗的史事。《呂氏春秋》也記載:夏桀的太史終古預測到夏朝將亡,商朝將興,便帶著夏朝的圖錄與法典投奔於商;商紂的太史向摯預測到商朝將亡,周朝將興,便帶著商朝的圖錄與法典投奔於周。上古史官集觀測天象變化與記錄歷史的職責於一身,將歷史的發展與天象變化對應合一,冥冥中似乎在說明歷史是早就安排好的,只是按照天象的變化一步步在上演。
自黃帝設立史官後,中華歷朝歷代都沿襲了史官制度。這是我華夏歷史能夠保存如此完整、幾無斷層的原因。
倉頡造字
傳說黃帝令倉頡造字,倉頡用他的兩雙眼睛觀察天地萬物之象和鳥獸之跡,而創造了獨一無二的象形、表音、會意文字。《淮南子》記載:倉頡造字,天上降下粟米,鬼則在夜間號哭。對此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解釋說:文字的創造使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使精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倉頡像,出自《歷代帝王聖賢名臣大儒遺像》,18世紀繪製,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另外有古籍記載,在黃帝之前早就有了文字,黃帝時期所造文字,只是中華歷史上造出的諸多文字中的一種。也有古籍記載,蒼頡是在黃帝之前久遠時期的一位上古帝王,名頡,又姓侯剛,稱為蒼帝史皇氏,生於禪通紀,在位共一百一十年。據說蒼帝生有四隻眼睛,能看透世間萬物的變化,在得到河圖洛書後,創造了文字。後來到了黃帝時期,黃帝的史官也名叫蒼頡,與蒼帝同名,所以被混為一人。
無論文字是蒼帝所造,還是黃帝的史官倉頡所造,還是二位先聖在漫長歷史的不同時期為中國歷史、文化的奠定締造了文字,其內涵是相同的:就是中華文字源於神傳,是上天對中華民族的恩賜,隱含著天地神靈的機密,博大而玄奧,為人類能得以傳承神傳文化、最終有機會回歸於神,留下了一個重要的工具,令天地鬼神都羨慕而自艾。
《墨藪》記載:伏羲時期創造了龍書,神農氏時期令屏封造了穗書,少昊造了鸞鳳文,大禹造了鐘鼎文……現在中國的不少名山絕壁上,還留存有不少上古時期刻下的「天書」,不屬於世界上的任何一種文字,至今無人能識,如著名的倉頡書、夏禹書、紅巖天書、巴蜀符號、東巴文字、岣嶁碑、夜郎天書、仙居蝌蚪文等,這些都屬於失傳的上古文字。所以在漫長的中華歷史上,在文明的一次次輪迴中,曾創造出了多種文字,只是象形、表音、會意文字內涵最為博大,能與天地神靈相通,可以完美承載博大精深的中華神傳文化,所以才被選擇,而流傳下來,其它都在歷史發展中慢慢失傳。
參考書目:
1. 《山海經》
2. 《拾遺記》
3. 《後漢書‧西羌傳》
4. 《史記索隱》
5. 《呂氏春秋》
6. 《史通》
7. 《漢書‧藝文志》
8. 《國語》
9. 《呂氏春秋》
10. 《淮南子》
11. 《路史》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TOP

【中國歷史正述】五帝之七:多朝始祖帝嚳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更新: 2016-11-25 9:08 PM
【大紀元訊】七、帝嚳
天生神異的帝嚳
顓頊駕崩後,傳位於他的堂侄高辛氏,即帝嚳。帝嚳是少昊的孫子,蟜極的兒子,姬姓,名倨。蟜極娶陳豐氏的女兒握裒為妻。一天握裒踩到了一隻巨大的腳印,而產生感應,生下了帝嚳。
《史記》記載:帝嚳一出生,便很神異,自己說出自己的名字。
《帝王世紀》也記載:帝嚳剛一出生,便說出自己的名字叫「倨」,他生有駢齒,具有聖人之德。
帝嚳像,出自《歷代帝王聖賢名臣大儒遺像》,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帝嚳從小就非常賢德、聰明,十五歲時被顓頊選中,從而輔佐顓頊治理天下,後受封於辛地,所以也稱為高辛氏。在帝嚳三十歲時,顓頊駕崩,帝嚳便繼任顓頊之位,成為天下共主,具有木德。
天下大治
帝嚳繼位後,繼續施行顓頊的治國之道,將天下治理得非常好。《史記》讚曰:帝嚳治國,像雨水灌溉農田一樣,公正無私,不偏不倚,遍及天下,凡日月能照耀到的地方,風雨能到達的地方,沒有不順從歸服的。
共工曾在顓頊時作亂,被顓頊大敗後,怒觸不周山。共工死後,他的兒子術器繼任了共工之位,成為新一代共工。《古本竹書紀年》記載:術器在帝嚳登基後再次作亂,帝嚳便消滅了他。在帝嚳繼位的第十六年,還派自己的叔父,即顓頊時絕地天通的重,領兵滅掉了有鄶這一部諸侯。
帝嚳在位時,命令咸黑創作了《九招》《六列》《六英》這幾個樂舞。又有倕這個人,發明製作了鼙、鼓、鍾、盤、吹苓、管、塤、篪、鼗、椎這些樂器。帝嚳便令人以這些樂器演奏以上樂曲,竟引得鳳凰、天雞等神鳥飛來,翩躚起舞。帝嚳大喜,便以這些樂曲來祭天,讚頌天帝之德。
多朝始祖
另外,帝嚳是多朝始祖,帝堯、商朝、周朝等都是帝嚳的子孫。《大戴禮記》記載:帝嚳為他四個妃子所生的兒子進行占卜,結果占得他們都擁有天下。
帝嚳的元妃是有邰氏的女兒,名叫姜嫄。姜嫄在郊野行走,看到巨人的腳印,心生欣喜,便踩了上去,因此受感而懷孕,後來生下一個男孩。姜嫄覺得這是不詳之物,便將他丟棄到小巷中,牛馬路過時都避而不踩;丟棄到山林,正好林中人多;又把他丟到結冰的河面上,鳥兒都飛來用羽翼為他保暖。姜嫄覺得神異,於是把孩子留下撫養,因此取名為「棄」。棄在舜時教百姓播種百谷,被封於邰,又名后稷,被賜姓為姬,成為後來周朝的祖先。
棄在舜時教百姓播種百谷,被封於邰,又名后稷,被賜姓為姬,成為後來周朝的祖先。圖片出自明仇英繪《帝王道統萬年圖》冊頁。(公有領域)
《詩經‧生民》說:姜嫄踩到了天帝足跡的拇指處,受感而生下周朝的始祖后稷。《中候稷起》與《安陸王碑》注中記載說:姜嫄所踩的足跡是五天帝中東方蒼帝的足跡,所以後稷為蒼帝在人間所感生的,后稷為周朝的始祖,因此周朝具有木德。
帝嚳的次妃是有娀氏的女兒,名叫簡狄。一天簡狄與另外兩人一起沐浴,見到一隻黑色的鳥掉下一枚蛋,簡狄便拿起鳥蛋吞了下去,結果懷孕生下一個孩子,取名為「契」(音xiè)。契後來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地,成為商朝的始祖。
契像,出自《歷代帝王聖賢名臣大儒遺像》,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帝嚳的第三個妃子是陳峰氏的女兒,名叫慶都,據說慶都生而神異,常有一朵黃雲覆在她頭上。一次慶都到河邊出遊,遇到一條赤龍,因此受感而懷孕,十四個月後生下一個男孩,名叫放勳,就是後來的聖君帝堯。
帝嚳的四妃娵訾氏,名叫常儀,生下了摯。常儀在四妃中排行最後,但是摯在兄弟中卻是最年長的,所以帝嚳駕崩後,摯繼承了帝位。
帝嚳三十歲登帝位,直到一百零五歲去世,在位七十餘年。《山海經》記載:帝嚳死後葬於狄山(又稱湯山、岳山)的北面。
參考書目:
1. 《大戴禮記》
2. 《路史》
3. 《史記》
4. 《帝王世紀》
5. 《綱鑒易知錄》
6. 《鬻子》
7. 《山海經》
8. 《古本竹書紀年》
9. 《呂氏春秋》
10. 《左傳》
11. 《詩經‧生民》
12. 《安陸王碑》注《中候稷起》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