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中國歷史正述】五帝之八:堯道治國

更新時間 : 2016-11-28 12:40 AM [紐約時間]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新唐人訊】八、堯帝(上) 堯道治國
廣告

堯帝登基

帝嚳死後,長子摯繼承了帝位,是為帝摯。

堯,名放勳,因從小在母家長大,所以從母姓伊祁,或姓祁,十五歲時開始輔佐帝摯,開始被封到陶地,後來又改封到唐地,成為唐地諸侯,所以又稱為陶唐氏。






帝堯像,出自清姚文翰繪《歷代帝王真像》。(公有領域)

據說帝摯沒有大德行,在位九年,沒有甚麼政績,而堯卻具有聖德,所以天下諸侯都來歸順堯。帝摯也自覺德性不夠,而服於堯之德義,便帶領著群臣來到唐地,傳位於堯。堯常常在夢中夢見自己攀天而上,知道了自己有天命,便接掌摯的君位,成為天子,並將摯封於高辛。也有的說帝摯在位九年,荒淫無度,天下諸侯便廢了摯,擁立堯為帝。
制定曆法

堯帝登基後,設立了掌管天文曆法的官職,稱為羲和。羲和本為天上的神仙,《山海經》中記載,羲和為太陽之母,生十日。上古神話中,羲和為「日御」,是太陽之神。

中華文化,源自神授,講究天人合一,地上的官職多與天上的神位等相對應,常以神名、神位命官職。如共工為水神,地上掌管治水相關職務的官職也稱為共工;再如祝融為火神,地上火正之職也稱為祝融等等。

堯帝任命絕地天通的重、黎的後人為羲和之職,他們便因官職而改氏,分別稱為羲氏與和氏。這兩個氏族共同掌管天文曆法,觀測日月星辰的運轉,修訂曆法,制定農時,指導百姓生產耕作。從此羲、和兩氏族世代擔任這一重要職務,一直延續到三代。在夏朝仲康年間,因羲氏、和氏沉淫於酒樂,廢時亂日,擅離職守,沒有準確預測出日食的時間,仲康便派胤侯前去征討。關於仲康年間這次日食的描述,現代天文學已印證了這一遠古歷史事件。在三代之後的歷朝歷代,也都設有天文曆法之官,只是名稱不一樣,如:太史令、太史監、太史局、司天台、司天監、天文院、欽天監。


堯帝任命絕地天通的重、黎的後人為羲和之職,共同掌管天文曆法,觀測日月星辰的運轉,修訂曆法,制定農時,指導百姓生產耕作。圖出自明仇英繪《帝王道統萬年圖》冊頁。(公有領域)

堯帝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分別駐於東、南、西、北四方,以觀察和記錄一年當中太陽升起落下的時刻和二十四宿在黃昏時出現的方位,以及晝夜時間的長短等,並將天象與物象相對應,以確定春分、夏至、秋分與冬至這四個時刻,定四季分節氣,並且以增加閏月的方法將四時節氣的輪迴與太陽回歸週期對應上,將一年定為三百六十六天。中國傳統曆法,不同於西方曆法,現在世界普遍使用的西方格里曆只是純粹的太陽曆,沒有將天、地、人對應合一,只是用來單純計時之用。而東方曆法是陰陽合曆,將月亮、太陽、星宿、天象、物象等運轉變化的週期完美對應,上應天道循環,下合農時物象,是天地人相合一的完美曆法。
堯道治國

為了更好地治理天下,堯廣開視聽,設置了「敢諫之鼓」,讓普通百姓都可以隨時對國家發表意見;並樹立了「誹謗之木」,歡迎天下百姓隨時指出他的過失。「誹謗之木」是由一根橫木相交於柱頭之上,其狀如花,發展為後世的「華表」,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之一。堯的這些做法,不僅體現了他博大的胸襟,還為後世帝王樹立了千古典範。


帝堯諫鼓謗木,明代張居正編撰《帝鑑圖說》插圖。(公有領域)

堯把天下人的幸福都視作自己的責任。他說:「如果有一個人挨餓,就是我餓了他;如果有一個人受凍,就是我凍了他;如果有一個人犯罪,就是我害了他。」《說苑》載:「不賞而人勸,不罰而人治,先生而後殺,是為堯道。」

堯心繫天下百姓,他身為帝王,生活極其儉樸,甚至不如一般百姓。《屍子》記載說:都說君王居住於九層瑤台之上,而堯居茅屋;都說君王有九種禮服,而堯只有大布衣裳;都說君王宮中設有早、中、晚三市,繁華異常,而堯居無定所;都說君王山珍海味、珍饈百種,而堯只有糙米飯野菜粥;都說君王坐乘麒麟青龍等裝飾的龍輦,而堯只有素車黑馬。

《韓非子》說:堯做君王后,夏天穿著麻布衣,冬天穿鹿裘,居住的房子,椽子都沒有修整,參差不齊,屋上蓋的茅草都沒有修剪過,平日吃的是粗糧飯、野菜湯,連一個看門人的生活都比這強。說的就是帝堯的簡樸和親民。

堯以身作則,為百姓樹立孝、慈、仁、愛之道,愛民如子,使他的聲名遠播,連四方蠻夷都受到感化,紛紛派遣使臣前來朝拜。《述異志》記載:堯時,南方邊遠的越裳氏前來朝見,向堯帝進獻一隻千年神龜。神龜三尺見方,背上有科斗文,記載了天地開闢以來的人間大事,堯命人把文字記錄下來,稱之為龜曆。

對於那些作亂無道的諸侯,堯帝便進行討伐。《帝王世紀》與《呂氏春秋》記載,九黎後裔三苗部落,在堯時仍然作亂,不聽帝命,堯便派兵討伐,在丹水邊大敗三苗。

參考書目:
1. 《帝王世紀》
2. 《稽古錄》
3. 《綱目前編》(《繹史》卷八引)
4. 《山海經》
5. 《楚辭補注》
6. 《尚書正義》
7. 《尚書》
8. 《古今注》
9. 《說苑》
10. 《屍子》
11. 《韓非子》
12. 《淮南子》
13. 《述異志》
14. 《呂氏春秋》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王馨宇)
- See more at: http://www.ntdtv.com/xtr/b5/2016 ... thash.7uZD1dtJ.dpuf

TOP

【中國歷史正述】五帝之二:黃帝討伐蚩尤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更新: 2016-11-17 2:08 AM
【大紀元訊】二、黃帝(一)
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
黃帝是五帝之首,黃帝時期是中國近五千年歷史的開端,也是華夏文明的奠基時期。中國人常稱為「炎黃子孫」,意為炎帝與黃帝是我們華夏民族的共同始祖。
《呂氏春秋》記載:神農氏一共傳了十七世。這十七世都沿襲神農氏的稱號,都稱為炎帝,最後一代炎帝名叫榆罔。
到了榆罔時期,神農氏的統治已經走向衰敗。這時華夏大地誕生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被稱作「華夏始祖」與「人文初祖」的黃帝。
《路史》記載:開始時,少典氏娶了有蟜氏的女兒,名叫安登(或女登),生下了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是黃帝的祖先,名叫勖,他接替了少典氏的位置,成了少典部落的首領,另一個兒子就是炎帝神農氏,成為當時天下的共主。
這樣過了許多許多年,不知傳承了多少代,到了神農氏統治的末期。這時黃帝的父親當上了少典部落的首領,再次迎娶了有蟜氏的女兒為妻,此時有蟜氏的女兒名叫附寶,她就是黃帝的母親。有一天,附寶看到有巨大的電光環繞在北斗天樞星周圍,光芒穿透夜空,照亮了郊野。附寶因此受到感應而懷孕,經過二十四個月後,於三月初三生下了黃帝。所以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據載黃帝出生不久就會說話,具有神靈,與常人不一樣。
黃帝像,出《Portraits de Chinois celebres》(歷代帝王聖賢名臣大儒遺像),18世紀繪製,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黃帝本姓公孫,出生在軒轅之丘(又稱壽丘),所以以軒轅為名,稱為公孫軒轅。後因他的生長地在姬水河畔,便又改姓為「姬」。軒轅黃帝成年後,接替了他父親的位置,成為少典國國君,後四方歸順,少典國不斷壯大,遂改國號為「熊」,所以黃帝又稱為「有熊氏」。
阪泉之戰
神農氏的天下傳承到榆罔手中時,道德已經衰敗,天下都失去了道德,諸侯間恃強凌弱,爭戰不斷,百姓遭難。炎帝在百姓心中漸漸失去了威望,各國諸侯不再聽從他的號令,而炎帝榆罔也沒能力一一去討伐、約束那些作亂的諸侯,遂天下大亂。
神農炎帝像,清故宮南薰殿舊藏歷代聖君賢臣全身像册,紙本白描,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古本《鬻子》記載:黃帝十歲時便看到炎帝施政的不對之處,而改變他施行的政令。黃帝很年輕時便繼位成為有熊國國君,他非常注重自己的德行,主張以道德教化百姓,漸漸國家大治,社會諧和安寧,百姓生活幸福;甚至連周邊的部落都受其感化而非常敬重他,使黃帝的德行傳播開來。在以道德教化百姓的同時,黃帝又在積極增強武備,訓練士卒,加強防守,他發明了車和船,使交通變得非常便利,並將之運用於軍事,用車作戰,用弓箭等先進武器裝備軍隊,訓練牛馬拉車、騎乘、運送糧草,訓練熊、羆、貔、貅、貙、虎等猛獸參戰,使軍隊戰鬥力大增。
經過若干年,有熊國被治理得非常強盛,在諸侯中的威望越來越高,黃帝便擔當起替天子討伐那些作亂諸侯的責任。他保護弱小的部族,維護著部族間的秩序,使百姓的生活漸漸安定下來。而炎帝榆罔非但不能擔當起天子的責任,以道德化天下,維護天下的安寧,反而自己經常帶頭欺凌弱小的諸侯,諸侯們便紛紛反叛炎帝,歸附於黃帝,黃帝的威望越來越大,聲譽傳遍天下。
隨著黃帝威望的不斷提升,諸侯不斷歸附於他,最終炎帝榆罔與黃帝在阪泉的曠野展開了大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阪泉之戰。雙方經歷了三場大戰後,黃帝大勝,炎帝臣服,主動讓位於黃帝,並協助黃帝發展農業,所以後人並稱炎黃為中華民族的始祖。這場大戰促成了炎、黃兩大部族的大融合,華夏民族從此誕生了。
夢中得良將
炎、黃部落融合後,還剩下東方的九黎作亂,不肯臣服。天下諸侯中,最強大且最暴戾無道的是蚩尤,蚩尤是東方九黎部落的首領。九黎部落民風彪悍,野蠻善戰,由蚩尤八十一兄弟統領,以蚩尤為部落首領。《姓氏尋源》記載,蚩尤有同母兄弟八人,有異母兄弟與同族堂兄弟七十二人,共兄弟八十一人。蚩尤暴戾善戰,具有妖術,能號令鬼怪,呼風喚雨,能請動鬼神為他助戰,被稱為「戰神」,是非常強大的對手。據《龍魚河圖》記載,蚩尤共兄弟八十一人,銅頭鐵額,具有神力。他能變化雲霧,以砂石為食,無道嗜殺,不仁不慈,窮兵黷武,喜歡戰亂。《太白陽經》記載,從蚩尤開始冶煉青銅為兵器。他製造出各種強大的兵器暴虐天下,天下諸侯都害怕他,無人敢敵。
黃帝戰蚩尤,漢畫像石。(公有領域)
阪泉之戰後,黃帝便憂心忡忡,日夜盼望能有賢臣良將輔佐他,平服作亂的蚩尤。《帝王世紀》記載:一天晚上,黃帝夢見大風吹淨天下的塵垢,接著又夢見一個人手持著千斤弓弩,驅趕著數萬群羊。醒來後,黃帝便根據夢境進行占卜:風,代表執政者的號令;吹淨天下的塵垢,為后。難道上天安排姓風名后的人輔助我治理天下,蕩盡天下塵垢嗎?手持千斤弓弩,表示有異於常人的力量,驅趕著數萬群羊,表示能牧天下百姓,引以為善。難道上天也會安排姓力名牧的人能夠輔助我治理百姓、引導萬民向善嗎?
於是黃帝便派人尋找,最後在遙遠的海邊找到了風后,在大澤邊找到了力牧。黃帝以風后和力牧為將相,這二人日後一直盡心輔佐黃帝,建立了輝煌的功績,成為千古名臣。黃帝因此還著有《占夢經》十一卷傳世。
九天玄女傳天書
蚩尤終於發動了對炎帝部落的戰爭,欲爭奪天下。炎帝敵不過蚩尤,便向黃帝求救。
黃帝便帶領各路諸侯一起討伐蚩尤,但蚩尤的力量太過於強大,黃帝一時無法取勝。《黃帝玄女戰法》說,黃帝戰蚩尤,九戰九不勝。黃帝只好退歸於泰山,日夜虔心向天禱告,感動了上天,天上降下了大霧,大霧瀰漫了三天三夜。突然霧中出現了一位婦人,只見她人頭鳥身,穿著九色衣裳,來到黃帝跟前。黃帝知道她是神靈,便向她伏拜。那婦人告訴黃帝說,她是九天玄女,是西王母派她來助黃帝打敗蚩尤的。
九天玄女傳授給了黃帝一部用天上文字寫成的天書《龍甲神章》,關於天書的具體內容無法確知, 據說內容涉及到天地之道、陰陽機要、兵法、布陣、號令鬼神等天機秘術。黃帝令風后根據天書的內容,演繹出兵法十三章、孤虛法十二章、奇門遁甲一千零八十局等。據說後來這些秘學一直在世外秘密流傳,曾傳給過姜子牙、黃石老人等,後又陸續傳給了張良、諸葛亮、劉伯溫等。在三國時,諸葛亮曾布下石頭八卦陣,困住東吳幾十萬大軍,據說就是根據奇門遁甲所布的陣,可見其威力之大。
九天玄女還教黃帝製造了八十面夔牛鼓。《山海經》記載:東海入海七千里處,有一大山叫流波山,山中有巨獸,樣子像牛,通體白色而無角,只有一隻腳,它每次出入水中都會招來大風雨,能發出日月一樣的光芒,叫聲像打雷一樣,巨獸名字叫夔。黃帝曾用它的皮製成鼓,用它的骨頭作鼓槌,聲音能傳到五百里外。《黃帝內傳》也記載:九天玄女教黃帝製夔牛鼓八十面,敲一下聲傳五百里,連著敲能傳三千八百里。
參考書目:
1. 《呂氏春秋‧慎勢》
2. 《路史》
3. 《詩含神霧》
4. 《史記》
5. 《鬻子》
6. 《龍魚河圖》
7. 《太白陽經》
8. 《黃帝玄女戰法》
9. 《山海經‧大荒東經》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點閱【中國歷史正述】系列文章。

TOP

【中國歷史正述】五帝之九:渡過劫難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更新: 2016-11-29 9:36 PM
【大紀元訊】九、堯帝(中) 渡過劫難
堯帝治世時期,出現過兩次大的劫難,中華文明奇蹟般地延續下來。究其原因,只能歸結於上蒼富有深意的安排,也是帝堯的大德行對天下造福的結果吧。
帝堯像,出自《歷代君臣圖鑑》,清代拓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羿射九日
在帝嚳時期,出了一位神射手,名叫羿,或大羿。《帝王世紀》記載:羿擅長射箭,帝嚳便賜給他弓箭,將他封在鉏這個地方,讓他成為射官,世代承襲這個職位。到夏朝時,太康帝荒淫無道,有窮氏后羿驅走了太康,自立為王,這個有窮氏后羿是帝嚳時羿氏的後代,他的子孫一直沿襲這個職位,都稱為羿。
古本《山海經》記載:堯時天空出現十個太陽,羿射十日,掉落在沃焦這個地方。這就是大家熟悉的羿射九日傳說的最早出處。據漢代的《淮南子》記載:到帝堯時,天空突然出現十個「太陽」,將草木莊稼都烤枯了,使百姓沒有糧食可吃,另有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等妖魔怪獸出現在各地,殘害百姓。堯便派神射手羿去各地為民除害,誅殺了各種妖魔怪獸,並用神箭去射殺空中那九個以假亂真、禍害人間的假太陽,它們化成烏鴉掉落了下來。
《山海經》記載了羿的來源:天帝賜給羿紅色的神弓與白色的神箭,讓他降生人間,幫助人間除去各種凶險,渡過危難。可見羿是負天命而來的,降生為人,在堯時完成了他的使命,直接用神力協助帝堯排除妖孽禍亂人間。
毀滅人類文明的大洪水
接下來,堯帝時期發生了另一次關乎天下興亡的巨大劫難。
《尚書‧堯典》記載:堯帝時,天降大洪水,水與天相接,浩浩蕩蕩,淹沒了高山和丘陵。
關於堯時這場毀滅性的大洪水,《水經注》與《漢唐地理書抄》中都有印證:在宜昌市三峽,有萬丈絕壁,在江東面的絕壁之上,連飛鳥都無法棲息的地方,卻有一大火燒過的餘燼,插在崖間,長約數尺。當地父老都世代流傳說,這是堯帝大洪水時,大水淹沒了高山絕壁,當時有人乘舟停靠在絕壁邊生火,火盡後,餘燼留在壁間,遺留至今,所以稱之為「插灶」。
《郡國誌》也記載說:濟州有一座浮山,當地傳說,堯時大洪水,這座山浮於水上,當時有人將船纜繫於山巖間,至今系船的斷鐵鎖還在。
《藝文類聚》也記載:在宜都夷陵縣西八十里的地方,有高筐山。傳說,堯時大洪水,這座山浮於水上不沉,如筐篚,因此得名。
《宋史‧律曆志》記載:「虞喜云,堯時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餘年,乃東壁中,則知每歲漸差之所至。」虞喜是東晉著名的經學家、天文學家,是最早發現歲差的人,生於公元281年,逝於356年。據此推斷,堯於公元前2400年左右正當在位。
在西方相應的時段,《聖經》中記載了諾亞大洪水。《聖經‧創世記》這樣寫道:「此事發生在二月十七日。這一天,天窗大開,大雨四十晝夜。……天下的高山都淹沒了。」
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大洪水》,繪於梵蒂岡的西斯廷禮拜堂。(公有領域)
不少《聖經》年代學(Biblical Chronology)的研究者發現,諾亞大洪水發生在公元前3000至前2000年之間,甚至有學者研究出諾亞大洪水發生在公元前2349年或前2370年左右。
這些研究與《尚書》等上古文獻的記載基本相合,互相印證。很可能堯帝在位時期這場大洪水,就是《聖經》上記載的、毀滅上次人類文明的世界性大洪水。
不光東西方傳說中同時記載了這場毀滅世界的大洪水,在世界其他各民族中都有關於大洪水的傳說。
在位於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大洪水的傳說占有重要地位。1922年,英國考古學家倫德納‧伍利(C. Leonard Woolley),開始對巴格達與波斯灣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沙漠地帶進行考察挖掘,結果發現了公元前3000年前的蘇美爾古國吾珥城(Ur)的遺址,並發現了該城的王族墓葬。在這個墓穴之下,伍利和他的助手們發現了整整有2米多厚的乾淨黏土沉積層,在這層沉積層之上是吾珥工族的墓穴,其中有各種陪葬品,如頭盔、樂器、刀劍,還有各種工藝品和刻在泥土書板上的歷史記載。這層厚達2米的乾淨黏土是從哪裡來的呢?對黏土的分析研究表明,這層乾淨的黏土屬於洪水沉積後的淤土。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人類用泥板記載歷史之前,這一帶曾經發生過一場巨大的洪水,這場洪水足以摧毀整個蘇美爾文明。伍利認為,這個發現說明,美索不達米亞的古老傳說以及《聖經》記載的大洪水是曾經發生過的歷史事件。
為何天降洪水?
為甚麼會天降大洪水毀滅人類文明?
《尚書‧大禹謨》上載,「洚水儆予」,說的就是帝堯之時,上天用洪水來警戒人類。
《聖經‧創世記》記載說:「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極大,就後悔造人在地上。耶和華說,我要將所有的人和走獸,並昆蟲和天空中的飛鳥,都從地上除滅。我要使洪水氾濫在地上,毀滅天下地上有血肉有氣息的活物,無一不死。」
希臘神話也記載說:天帝宙斯看到人類愈來愈殘忍無道,正義和禮節全無,決定用洪水把人類淹死。
瑪雅人的聖書《波波武經》中也記載:神在開天闢地之初創造了人類,後來人們忘記了造物主的存在,對神不敬,於是天神決定發起一場洪水,以毀滅人類。
從世界各民族的記載和傳說來看,是由於人類道德普遍敗壞了,不敬天信神,所以天降大洪水來毀滅沒有道德和正信的人類,只有極少數善良信神的人才得以倖存下來,發展新的文明。
中華文明渡過劫難
根據世界各民族的大洪水傳說,洪水過後,幾乎都只剩下極個別的人倖存下來,重新繁衍新的文明。大部分傳說中,每個民族都只有一男一女倖存下來,《聖經》中記載的只有其上帝判定的義人諾亞一家人倖存了下來。而當時古中國巨大的人群和文明卻奇蹟般地得以渡過劫難,得以保存下來。
從《山海經》等古籍的記載來推測,上古中國的文明中心應該在崑崙山一帶,那裡海拔非常高。崑崙山被稱為萬山之祖,又稱崑崙虛、崑崙丘或玉山,是亞洲中部大山系,也是中國西部山系的主幹;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北側是海拔一千多米的塔里木盆地,南支延伸入西藏高原,與喜瑪拉雅山共築世界屋脊。全長約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至6000米。
《山海經》記載說:「帝堯台、帝嚳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崑崙北……眾帝之台,在崑崙之北。」
帝台是作為祭祀、觀天象等之用的,一般都建在京畿附近,是國家的文明經濟中心所在。當時中華文明的中心就在崑崙之北的新疆沙漠那一帶,那時那裡是肥沃的土地,後來才慢慢風化為沙漠。
大洪水時,居住於崑崙山一帶的中國人,因為所處地勢海拔非常高,並能及時逃到崑崙山,所以洪水不能淹沒,很多人倖存了下來,渡過了這場大劫難,使中國成為當今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留下了大量史前文明,如河圖、洛書、周易、八卦、陰陽、五行、中醫、星象……靜心想想,這些又何嘗不是上天通過帝堯的聖德治世,使古中國文明渡過這次劫難,有意留給人類,以啟發我們今天對人類歷史的背後安排與目的性的思考呢?
華夏民族能在這一時期渡過這兩次大劫,都是上天有意安排和呵護吧。由此看來,此後中原大地上各代天朝起伏跌宕的精彩演繹,也必是上天極富深意的安排與運化的展現吧。
治理洪水
《聖經》記載:大洪水在第一百五十天時,完全退了下來,諾亞一家人從方舟中下到陸地上生活。
1675年所繪的描述諾亞建造船時的故事。(公有領域)
洪水退去後,中華大地上很多盆地、低窪的地方,或被山脈阻擋的區域等,洪水無法退去,仍然淹沒了大量土地,並且常常引起水患,堯便派人治水。
剛開始是共工負責治水,堯認為共工花言巧語,陽奉陰違,貌似恭謹,背後卻飛揚跋扈,便詢問群臣有誰可以承擔治水的重任。大家都推薦鯀來治水,堯說,鯀喜歡違抗命令,剛愎自用,最終可能會危害族人,不合適承擔治水重任。但四岳都一致推薦鯀,讓堯起用他試試看。於是堯便任命鯀去治水,吩咐他要一定要小心謹慎。
鯀是禹的父親,他治水主要採用圍和堵的方法,違背水性,結果九年過後,沒有顯著成效。情急之下,鯀甚至冒犯天條,竊取天帝的神土——「息壤」,用來人間治水,被帝堯罷免並殛於羽山。
大禹治水,出自明仇英繪《帝王道統萬年圖》冊頁。(公有領域)
如此,又引出另一位有開天闢地大德行的聖王大禹來世,治平水患,為中原基奠了一個穩定的地理大環境,為中原大地未來數千年文明的演繹與傳承,創下了不世功勳。這是後話,請參閱相關章節。
參考書目:
1. 《尚書正義》
2. 《水經注》、《漢唐地理書抄》
3. 《郡國誌》(《太平御覽》引)
4. 《藝文類聚》
5. 《聖經》
6. Noah’s Flood: The Genesis Story in Western Thought, by Norman Cohn
7. 《山海經》
8. 《淮南子》
9. 古本《山海經》(《錦繡萬花谷》前集卷一引)
10. 《呂氏春秋》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反饋信箱:zglszs@feitiancollege.org
點閱【中國歷史正述】系列文章。

TOP

【中國歷史正述】五帝之六:顓頊絕地天通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人氣: 1078
【字號】 大  中  小
更新: 2016-11-23 11:02 PM    標籤: 三皇五帝, 中國歷史正述, 共工, 少昊, 顓頊
【大紀元訊】六、顓頊
少昊金天氏
黃帝正妃嫘祖生了昌意,次妃方雷氏,名叫女節,生下了玄囂。玄囂姓己,又說姓羸,名摯,又名少昊、青陽氏、窮桑氏、金天氏,黃帝乘龍昇仙後,玄囂接替黃帝登上了天子之位。
女節曾經夢見有大星發出七彩虹光,降臨在華胥之諸,因此受到感應而生下了玄囂。據說玄囂有太昊(伏羲)之德,因而被稱為少昊。五行中土生金,因少昊接替黃帝的位置,因此具有金德,稱為金天氏。少昊繼位後,遷都於窮桑,所以又稱為窮桑氏。少昊繼位時,有鳳凰飛來,具有鳳凰之瑞,所以以鳥紀官,用鳥名作為官名。少昊也是位非常賢德的帝王,他在位的八十四年,天下大治;少昊還作了《九淵》之樂。
少昊金天氏像,出自《三才圖會》。(公有領域)
顓頊登帝位
少昊駕崩後,由他的侄子,也就是其弟弟昌意的兒子高陽繼任天子之位,他就是顓頊帝。
據載顓頊的父親昌意德行不高,被黃帝分封到若水為諸侯。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兒昌僕(又名女樞)為妻。在少昊統治後期的時候,有一天夜裡,北斗瑤光之星發出七彩虹光貫穿月亮,昌僕在幽房之宮因此受感而懷孕,生下顓頊。
顓頊像,清人繪。(公有領域)
《帝王世紀》記載:顓頊十歲就開始輔佐少昊,十二歲便進行了冠禮,二十歲登上了帝位。《山海經》也有記載:在東海之外有少昊之國,少昊帝曾在那養育、教導顓頊,他教顓頊彈奏過的琴瑟還遺留在那裡。
顓頊登帝位前,曾被分封在高陽為君,所以又稱高陽氏。五行中,金生水,顓頊接替少昊繼承帝位,具有水德,以水紀官。
共工怒觸不周山
據記載,顓頊在位期間共有兩件大事發生:一是與共工大戰,二是絕地天通。
對於共工這個名稱現在已很難釐清:傳說共工為掌管水的半神。據記載,上古時期的人,尤其是各部諸侯首領與帝王、大臣等,都有神通,是以半人半神的狀態出現,只是越到後面神通越少,直到夏朝初年時關於這種神通的記載都還有。另外共工又為上古時的人名;同時共工又為上古時期的官職,是負責管理百工或負責治水的職位,居這個職位的人都被稱為共工;另外共工又為上古時期的諸侯國與氏族名,這個諸侯國與氏族的首領也都稱為共工。所以上古時期出現了諸多共工氏,在女媧氏、神農氏、顓頊、堯、舜、禹等時期都一直有出現,其事跡混亂在一起,難以理清。
《山海經》中記載,共工為炎帝的後代。
顓頊登上帝位以後,共工自以為能幹,心生妒忌,不順服天命,便發動戰爭與顓頊爭帝位,結果可想而知。
《列子》記載:共工與顓頊爭帝,被顓頊打敗。在羞怒之下,共工一頭撞向不周山,將不周山撞斷了,同時固定大地的地維也因此被扯斷。不周山是傳說中的仙山,據說它是撐天的八根天柱之一,天柱被撞斷、地維被扯斷後,天地便發生了錯位。從此,天向西北方傾斜,日月星辰便移向西北;而大地向東南傾斜,江河湖海便向東南方向流動、匯聚。
共工怒觸不周山。(肖平/飛天製圖)
顓頊絕地天通
據載在顓頊之前,天和地是能相通的,人與天上的天人、半神比較容易溝通,天上的神或天人經常會降到地上。而地上有足夠大德行和能力的人——上古的巫,也很容易通神,具有神通,甚至能夠依靠神的力量而呼風喚雨。但對做這種溝通的人的德行是有相當高的規範和要求的,同時也不能隨意這麼做。此外,德性境界不同的巫,所能溝通的神或天人的境界,高低也是各不相同的。
那時東方的九黎部落,信奉比較雜亂,家家為巫,他們私自通境界較低的神或天人,對神沒有敬畏之心,使人神雜糅,將人與神擺在同等地位,亂道敗德。
像蚩尤就是一個例子,他暴戾無道,但卻能利用巫術請來風伯雨師等低層神仙為他助戰,擾亂人間秩序,這就是人離神太近,人神雜糅所帶來的亂象。
《國語》中記載了楚昭王與觀射父關於顓頊絕地天通的一段對話。觀射父說,遠古時只有精神專注、敏銳通達、純潔高尚的人,神明才會降於他身上,使他能通神,成為人與神溝通的媒介,這樣的人男的稱為覡,女的叫做巫。到了少昊末期,九黎族敗亂道德,他們人人都可以隨意祭祀神明,家家都有巫史,使人與神雜糅在一起,沒有分別,導致人將自己與神放到同等的地位,對神靈沒有了敬畏,使天地失去了原有的秩序準則,致使人間五穀不生、災禍不斷。顓頊帝看到這種情況,便命令木正重主管天,令火正黎主管地,從而將人與神分開,使各居其位,重歸天地的秩序,斷開了人與神的直接溝通。
《尚書》也記載:上古時蚩尤作亂,他的後裔苗民(三苗)都暴戾無道,顓頊令重與黎斷絕了天與地的聯繫,使人與神不能再隨意往來。
顓頊絕地天通,重新規正了天地的秩序,使上古特有的那種人神同在的時代宣告結束,中華漸漸進入了人文時代。此後,神對人類的呵護、教化與引導慢慢由直接展現神跡的方式轉為更為隱蔽的方式。如通過祭祀、筮卜、異象、預言等來啟發、警示、指引人類;通過佛、道兩家修煉文化的歷代傳承,來展示人可以通過修煉得道成佛,返回天界的真實;通過歷代秉承天命的聖王、聖賢在歷史文化中的精彩演繹等等來系統呈現上天(神)的意旨與教化。
顓頊以德治國
顓頊登帝后,設立了五官,他重用了少昊帝的四個兒子:重、該、修、熙。任命重為木正,稱為句芒;以該為金正,稱為蓐收;令修、熙輪流為水正,稱為玄冥;又任命炎帝的後代句龍為土正,稱為后土;任自己的孫子黎為火正,稱為祝融。
顓頊在位時,以德治國,將天下治理得非常好。
顓頊像,漢武梁祠畫像石。(公有領域)
敦煌寫本《天地開闢以來帝王紀》記載:顓頊在位期間,曾碰到了五年大旱。顓頊便責備自己無德,而使天降大旱、百姓遭殃,便乞天降雨,並將自己作為禮祭的人牲投身大海,來表明對上天的敬仰和對百姓的愛護。投海以後,海神不納,見有大魚負顓頊出水面。上天被顓頊誠心所感動,立即降下大雨,當年天下大豐收。
《大戴禮記》中記載了宰我與孔子的對話,孔子說:黃帝的孫子顓頊大帝,乘龍巡視天下,北邊到達了幽陵,南邊到達了交址,西邊到達了流沙,東邊到達了蟠木。這範圍內凡有生命的、有靈性的,日月所能照射到的,莫不順從於顓頊。
另外,據說顓頊在黃曆的基礎上作了改進,建立了顓頊曆,它與黃曆、夏曆、殷曆、周曆、魯曆一起被稱為六古曆,顓頊曆在秦朝與漢朝初年時得到普遍使用,以十月為歲首,顓頊也因此被稱為「曆宗」。
顓頊的後裔
傳說顓頊一共有二十四個兒子,據記載,春秋戰國時楚國的國君為顓頊的後裔,屈原與楚王同族,所以屈原在《離騷》中也自稱為顓頊的後代,引以為豪。
帝嚳像,出自《歷代君臣圖鑑》。哈佛燕京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左傳》記載:顓頊有八位兒子非常賢能,世稱「八愷」,分別是:蒼舒、隤敳、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史記》記載:舜舉薦八愷任后土之職,來管理百事,一切都被管理得井然有序。
另外顓頊也有幾個不成器的兒子,其中一個叫窮蟬。窮蟬是舜帝的祖先,他與自己的弟弟魍魎爭奪帝位,將魍魎驅趕到雷澤,結果魍魎死在雷澤,變成了鬼害人。顓頊權衡再三,便決定將帝位傳給仁厚而賢德的嚳,嚳是顓頊的堂侄,即少昊的孫子。結果窮蟬不但沒能當上天子,反而連封國也沒有,成了平民,怨恨憂鬱而死。另外,顓頊還有一兒子名叫檮杌,喜歡作惡,無法管教,他與黃帝的後代渾敦、少昊的後代窮奇、縉雲氏的後代饕餮,一起被稱為「四凶」,後來他們被舜帝流放到四方的蠻荒之地。
顓頊帝共在位七十八年,九十八歲而崩。《山海經》記載:顓頊死後與他的九位妃嬪葬於大荒中的附禺之山,顓頊葬在山的南面,九嬪葬於山北。
參考書目:
1. 《帝王世紀》
2. 《古史考》
3. 《左傳》
4. 《世本》
5. 《河圖》
6. 《山海經》
7. 《列子》
8. 《國語》
9. 《尚書》
10. 敦煌寫本《天地開闢以來帝王紀》
11. 《大戴禮記》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點閱【中國歷史正述】系列文章。

TOP

【中國歷史正述】五帝之七:多朝始祖帝嚳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更新: 2016-11-25 9:08 PM
【大紀元訊】七、帝嚳
天生神異的帝嚳
顓頊駕崩後,傳位於他的堂侄高辛氏,即帝嚳。帝嚳是少昊的孫子,蟜極的兒子,姬姓,名倨。蟜極娶陳豐氏的女兒握裒為妻。一天握裒踩到了一隻巨大的腳印,而產生感應,生下了帝嚳。
《史記》記載:帝嚳一出生,便很神異,自己說出自己的名字。
《帝王世紀》也記載:帝嚳剛一出生,便說出自己的名字叫「倨」,他生有駢齒,具有聖人之德。
帝嚳像,出自《歷代帝王聖賢名臣大儒遺像》,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帝嚳從小就非常賢德、聰明,十五歲時被顓頊選中,從而輔佐顓頊治理天下,後受封於辛地,所以也稱為高辛氏。在帝嚳三十歲時,顓頊駕崩,帝嚳便繼任顓頊之位,成為天下共主,具有木德。
天下大治
帝嚳繼位後,繼續施行顓頊的治國之道,將天下治理得非常好。《史記》讚曰:帝嚳治國,像雨水灌溉農田一樣,公正無私,不偏不倚,遍及天下,凡日月能照耀到的地方,風雨能到達的地方,沒有不順從歸服的。
共工曾在顓頊時作亂,被顓頊大敗後,怒觸不周山。共工死後,他的兒子術器繼任了共工之位,成為新一代共工。《古本竹書紀年》記載:術器在帝嚳登基後再次作亂,帝嚳便消滅了他。在帝嚳繼位的第十六年,還派自己的叔父,即顓頊時絕地天通的重,領兵滅掉了有鄶這一部諸侯。
帝嚳在位時,命令咸黑創作了《九招》《六列》《六英》這幾個樂舞。又有倕這個人,發明製作了鼙、鼓、鍾、盤、吹苓、管、塤、篪、鼗、椎這些樂器。帝嚳便令人以這些樂器演奏以上樂曲,竟引得鳳凰、天雞等神鳥飛來,翩躚起舞。帝嚳大喜,便以這些樂曲來祭天,讚頌天帝之德。
多朝始祖
另外,帝嚳是多朝始祖,帝堯、商朝、周朝等都是帝嚳的子孫。《大戴禮記》記載:帝嚳為他四個妃子所生的兒子進行占卜,結果占得他們都擁有天下。
帝嚳的元妃是有邰氏的女兒,名叫姜嫄。姜嫄在郊野行走,看到巨人的腳印,心生欣喜,便踩了上去,因此受感而懷孕,後來生下一個男孩。姜嫄覺得這是不詳之物,便將他丟棄到小巷中,牛馬路過時都避而不踩;丟棄到山林,正好林中人多;又把他丟到結冰的河面上,鳥兒都飛來用羽翼為他保暖。姜嫄覺得神異,於是把孩子留下撫養,因此取名為「棄」。棄在舜時教百姓播種百谷,被封於邰,又名后稷,被賜姓為姬,成為後來周朝的祖先。
棄在舜時教百姓播種百谷,被封於邰,又名后稷,被賜姓為姬,成為後來周朝的祖先。圖片出自明仇英繪《帝王道統萬年圖》冊頁。(公有領域)
《詩經‧生民》說:姜嫄踩到了天帝足跡的拇指處,受感而生下周朝的始祖后稷。《中候稷起》與《安陸王碑》注中記載說:姜嫄所踩的足跡是五天帝中東方蒼帝的足跡,所以後稷為蒼帝在人間所感生的,后稷為周朝的始祖,因此周朝具有木德。
帝嚳的次妃是有娀氏的女兒,名叫簡狄。一天簡狄與另外兩人一起沐浴,見到一隻黑色的鳥掉下一枚蛋,簡狄便拿起鳥蛋吞了下去,結果懷孕生下一個孩子,取名為「契」(音xiè)。契後來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地,成為商朝的始祖。
契像,出自《歷代帝王聖賢名臣大儒遺像》,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帝嚳的第三個妃子是陳峰氏的女兒,名叫慶都,據說慶都生而神異,常有一朵黃雲覆在她頭上。一次慶都到河邊出遊,遇到一條赤龍,因此受感而懷孕,十四個月後生下一個男孩,名叫放勳,就是後來的聖君帝堯。
帝嚳的四妃娵訾氏,名叫常儀,生下了摯。常儀在四妃中排行最後,但是摯在兄弟中卻是最年長的,所以帝嚳駕崩後,摯繼承了帝位。
帝嚳三十歲登帝位,直到一百零五歲去世,在位七十餘年。《山海經》記載:帝嚳死後葬於狄山(又稱湯山、岳山)的北面。
參考書目:
1. 《大戴禮記》
2. 《路史》
3. 《史記》
4. 《帝王世紀》
5. 《綱鑒易知錄》
6. 《鬻子》
7. 《山海經》
8. 《古本竹書紀年》
9. 《呂氏春秋》
10. 《左傳》
11. 《詩經‧生民》
12. 《安陸王碑》注《中候稷起》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TOP

【中國歷史正述】五帝之三:黃帝統一華夏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更新: 2016-11-18 10:30 PM
【大紀元訊】三、黃帝(二)
涿鹿之戰
在九天玄女的幫助下,黃帝又與蚩尤在涿鹿之野展開了大戰。黃帝根據九天玄女所傳之秘術,布下兵陣,大敗蚩尤。蚩尤戰爭失利,便利用妖術在戰場上掀起漫天大霧,以致黃帝的士兵無法分辨方向,東衝西撞,陣法大亂。此時,風后根據天書所傳秘學,製造了指南車,車上雕刻了一個仙人,無論車如何回轉,仙人的手永遠指著南方。在指南車的帶領下,軍隊走出了迷霧。
蚩尤見黃帝軍隊破了迷霧,又繼續使用妖術作亂。黃帝也使用役使神鬼之術,召來了應龍,誅殺蚩尤。《山海經》記載:黃帝召來應龍在冀州之野誅殺蚩尤,應龍蓄水準備水淹蚩尤大軍,而蚩尤卻召來了風伯和雨師,趁機降下了狂風暴雨,黃帝大軍被暴風雨沖散,困頓不前,再次出現危機。這個時候,黃帝召來天女「魃」,平息了風雨。魃是旱神,她不管出現在哪,哪裡就會大旱,滴雨不下,所以又稱為「旱魃」。
黃帝像,漢武梁祠畫像石。(公有領域)
風雨平息後,黃帝便重新布陣,擂打夔牛鼓,將蚩尤震得魂飛魄散,無法行動,應龍因此活捉了蚩尤。黃帝令人給蚩尤戴上枷栲,讓應龍在凶黎之邱誅殺了蚩尤,並將他的屍體分為幾塊,埋葬在四個不同的地方,以防止他使用妖術復活。《山海經》記載:蚩尤死後,他所戴的枷栲被扔棄在荒山,化作了紅色的楓林。
涿鹿之戰結束後,黃帝便統一了華夏各部族,從此揭開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大幕。《拾遺記》記載:黃帝殺了蚩尤後,將九黎部落中善良本分的人,遷居到鄒屠這個地方,將凶殘暴惡者遷居到北方的寒冷之地。這些就是今天漢族中鄒姓、屠姓、蚩姓、黎姓等姓氏的先祖。
其餘的蚩尤殘部,四處流散,演變為後來的三苗。在堯時,三苗被西遷到三危山,後來作亂,被大禹所滅,其殘部成為後來的羌族。另有一部分在歷史中不斷往南遷徙,成為今天中國南方苗瑤等族的先祖,所以今天的苗民一直將蚩尤作為他們的祖先來祭拜。《綱鑒易知錄》記載:蚩尤姓姜,原本是炎帝神農氏的一支後裔。中華歷史上的歷朝歷代,包括所有被稱為蠻夷的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而建立的朝代或國家等,其實都是炎黃華夏族、甚至他們之前更久遠的共同祖先的後代或分支,都是正宗的「炎黃子孫」。
蚩尤,漢代石刻。(公有領域)
《山海經》又記載:應龍助黃帝誅殺了蚩尤後,又誅殺了蚩尤的大將誇父,戰爭結束後,便長期居住在南方,所以南方多雨。而天女魃助黃帝平息了暴風雨後,無法回天,便長期居住在人間,她所居之處就會出現大旱,黃帝就將她安置在赤水的北面。但魃經常會逃離居地,所到之處就會出現大旱,若想驅離她,就要喊她往北去。
統一華夏
《帝王世紀》記載:黃帝滅了蚩尤後,又四處征伐不服帝命的諸侯,大小共經歷了五十二戰,天下大服,黃帝威名振驚四海。《史記》記載:黃帝將作亂的蠻族葷粥驅逐到最北方後,與大軍在釜山合兵符,設宴慶功,天下大統。被驅逐到北方的葷粥發展成為了日後的匈奴部落。從此天下大定,華夏族的疆域空前廣大,凡當時人力之能所至,無不臣服。黃帝便繼炎帝后,成為天下共主,他在涿鹿附近建立了都城,治理天下。
炎帝五行屬火,在五行生剋中,火生土,黃帝接替了炎帝,因而五行屬土。土為黃色,所以稱為黃帝。據《呂氏春秋》記載,黃帝登位之初,有巨大的蚯蚓和螻蛄出現,這是土氣強盛的徵兆,顯示黃帝具有土德的祥瑞。
戴進《洞天問道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畫面描繪黃帝在崆峒山向廣成子問道。(公有領域)
黃帝一生從不曾安逸過,經常居無定所,巡視天下。他往東到過大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並在泰山封禪,是近五千年來封禪泰山的第一帝;往西到達崆峒山;向南跨越長江登上熊山、湘山(君山),向北曾驅逐葷粥到最北邊。
設立官職
黃帝設立官位,任用賢能來協助管理國家。黃帝登基後,曾出現過景雲的祥瑞,天空中還出現了景星,因此黃帝以雲為官名:軍隊稱為雲師,春官為青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黃帝還設立了六相,任命風后、太常、蒼龍、祝融、大封、后土這六位大臣分別負責天、地和東、南、西、北四方事務,使得天地有序,神明時常降臨人間。
黃帝注重以德治國,設立了九德之官,以九行教化百姓,即:孝、慈、文、信、言、忠、恭、勇、義。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清心寡慾、修心養性、清廉節儉。
黃帝還設立了史官,以倉頡為左史,沮誦為右史。古時候,史官的職責非常重大,左史主要記錄君王的言論與王命,右史主要記錄君王的行為與事件,各有分工,交互印證,確保了歷史記載的客觀與真實性。史官對於君王的一言一行,凡事必舉,嚴格如實記錄,幾無遺漏。
另外,上古史官還承擔著觀測天象、預測天下變化、協助君王占卜問天、祈神啟示並作記錄的重大職責。所以,上古史官的記錄不僅僅是現在流行認為的帝王作為乃至起居,其實最關鍵的是君王與上天、與神溝通的相關記載,及相關天象、天地異象等。如殷商卜辭中記載的天帝的啟示,又如《國語》中記載西周太史伯陽父根據當時天象變化,準確預測出西周的滅亡日期並最終應驗的史事。《呂氏春秋》也記載:夏桀的太史終古預測到夏朝將亡,商朝將興,便帶著夏朝的圖錄與法典投奔於商;商紂的太史向摯預測到商朝將亡,周朝將興,便帶著商朝的圖錄與法典投奔於周。上古史官集觀測天象變化與記錄歷史的職責於一身,將歷史的發展與天象變化對應合一,冥冥中似乎在說明歷史是早就安排好的,只是按照天象的變化一步步在上演。
自黃帝設立史官後,中華歷朝歷代都沿襲了史官制度。這是我華夏歷史能夠保存如此完整、幾無斷層的原因。
倉頡造字
傳說黃帝令倉頡造字,倉頡用他的兩雙眼睛觀察天地萬物之象和鳥獸之跡,而創造了獨一無二的象形、表音、會意文字。《淮南子》記載:倉頡造字,天上降下粟米,鬼則在夜間號哭。對此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解釋說:文字的創造使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使精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倉頡像,出自《歷代帝王聖賢名臣大儒遺像》,18世紀繪製,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另外有古籍記載,在黃帝之前早就有了文字,黃帝時期所造文字,只是中華歷史上造出的諸多文字中的一種。也有古籍記載,蒼頡是在黃帝之前久遠時期的一位上古帝王,名頡,又姓侯剛,稱為蒼帝史皇氏,生於禪通紀,在位共一百一十年。據說蒼帝生有四隻眼睛,能看透世間萬物的變化,在得到河圖洛書後,創造了文字。後來到了黃帝時期,黃帝的史官也名叫蒼頡,與蒼帝同名,所以被混為一人。
無論文字是蒼帝所造,還是黃帝的史官倉頡所造,還是二位先聖在漫長歷史的不同時期為中國歷史、文化的奠定締造了文字,其內涵是相同的:就是中華文字源於神傳,是上天對中華民族的恩賜,隱含著天地神靈的機密,博大而玄奧,為人類能得以傳承神傳文化、最終有機會回歸於神,留下了一個重要的工具,令天地鬼神都羨慕而自艾。
《墨藪》記載:伏羲時期創造了龍書,神農氏時期令屏封造了穗書,少昊造了鸞鳳文,大禹造了鐘鼎文……現在中國的不少名山絕壁上,還留存有不少上古時期刻下的「天書」,不屬於世界上的任何一種文字,至今無人能識,如著名的倉頡書、夏禹書、紅巖天書、巴蜀符號、東巴文字、岣嶁碑、夜郎天書、仙居蝌蚪文等,這些都屬於失傳的上古文字。所以在漫長的中華歷史上,在文明的一次次輪迴中,曾創造出了多種文字,只是象形、表音、會意文字內涵最為博大,能與天地神靈相通,可以完美承載博大精深的中華神傳文化,所以才被選擇,而流傳下來,其它都在歷史發展中慢慢失傳。
參考書目:
1. 《山海經》
2. 《拾遺記》
3. 《後漢書‧西羌傳》
4. 《史記索隱》
5. 《呂氏春秋》
6. 《史通》
7. 《漢書‧藝文志》
8. 《國語》
9. 《呂氏春秋》
10. 《淮南子》
11. 《路史》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TOP

【中國歷史正述】五帝之十:堯禪帝位

更新時間 : 2016-11-30 11:31 PM [紐約時間]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新唐人訊】十、堯帝(下)
廣告

發明圍棋、創作樂舞

堯帝的正妃是散宜氏的女兒,名叫女皇。女皇生下了丹朱,另外堯還有九個庶子。但這十個兒子都不肖,沒有甚麼德行。

據說丹朱不務正業,遊手好閒,靜不下心來,並且說話虛妄,喜好爭辯。堯便因材施教,發明了圍棋,將治理天下和修身養性等大道理,都蘊含在圍棋中,用來教化丹朱,這就是圍棋的起源。圍棋大則能助人領略陰陽生剋之道,小則能使人修身養性,陶冶情操,讓人的道德和智慧在對弈中得到昇華,內涵博大精深。

堯帝還任命質為樂官,質效仿大自然山林溪谷的聲音,作了《大章》之樂,《大章》又名《大咸》,是六代樂舞之一,用以在夏至日祭地。演奏這首樂曲的時候,百獸聽了都會隨之起舞,使自然萬物和諧相處。

無為而治

堯帝在位晚期時,天下被治理得非常好,《高士傳》記載說:帝堯時,天下太平、諧和,百姓生活悠閒自在、無憂無慮,黃髮垂髫,怡然自樂,天下到處一派人間仙境的景象。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在田野路邊擊壤而歌,悠然自樂。路人看到老人快樂無憂的樣子,都感歎地說:「這些都是堯帝的盛德所賜啊!」老人聽到後,說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德於我有哉。」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擊壤歌》,它描述出堯時那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絕美景象,意境悠遠深長,畫面如此安祥質樸,千年之下,依然令人神往不已。


帝堯時,天下太平、諧和,百姓生活悠閒自在、無憂無慮,黃髮垂髫,怡然自樂,天下到處一派人間仙境的景象。《御世仁風》明萬曆四十八年鳳陽刊本插圖。(公有領域)

除了《擊壤歌》外,堯時還有著名的《康衢謠》。說堯時有童謠唱曰:「立我烝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大意為:「我們老百姓都豐衣足食,生活得快樂自在、無憂無慮,這些都是因為帝王澤被萬物、恩德所賜,我們老百姓甚麼都不懂,只知道順從帝王的法則而行。」

如此純真的百姓,淳樸的民風,在歌謠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與自然相合為一,共同營造了這幅優美寧靜的桃源之境。帝王德澤萬物,無聲無息;引導天下順合於自然大道,不知不覺而行於道中,使百姓似乎根本感覺不到帝王的存在。這景象在黃帝時曾出現過,如同黃帝夢遊的華胥神國,為後世留下一幅幅備受景仰的畫卷。這就是傳說中帝王治世所追求的「無為而治」,也就是老子所所說的「太上不知有之」在人間的展現吧。
一日十瑞

堯帝治國有道,使天下皆歸於道中,人與天地自然和諧相生,以致天人感應,天降祥瑞不斷。堯帝時期,一天內曾出現十次祥瑞之象:其一,宮中的野草化為稻禾。其二,鳳凰棲息於宮庭中。其三,宮中的池沼裡,有神龍出現。其四,歷草生於台階之上。歷草又稱為蓂莢,是一種神草,這種草在每月十五前,每天都長出一片新葉,過了十五便每天掉落一葉,如果碰上小月,則最後一片葉子枯蔫而不掉落。因此只要觀察歷草的葉子,就能知道日期。其五,宮中的鳥都生出五色羽毛。其六,烏鴉化為白色。其七,樹上開出蓮花。其八,宮中的廚房裡,生出箑脯。箑脯是一種瑞草,像肉脯,薄如扇,搖動則會生風,能使廚房的食物保持新鮮,寒而不臭。其九,景星出現在天空。景星又名德星,狀如半月,助月為明,現於有道之國,在黃帝時,也曾出現過。其十,天降甘霖於地。


《拾遺記》:「帝堯在位,羽山北有善鳴之鳥,人面鳥喙,八翼一足,毛色如雉,行不踐地,名曰靑鸐。聲似鐘磐笙竽。世語曰:靑鸐鳴,時太平。」《御世仁風》明萬曆四十八年鳳陽刊本插圖。(公有領域)

《尚書中候》、《竹書紀年》等也記載:帝堯在位七十年,景星現於南方朱鳥宿,鳳凰棲息於庭院,仙草生於郊野,嘉禾相連,天降甘露,山出醴泉。
堯禪帝位

隨著堯帝漸漸年老,便開始擔憂起帝位繼承的問題:天下剛剛經歷了兩次大劫,使帝王的德性顯得尤其重要,決定著天下人的安危。堯帝便考慮著誰來繼承帝位。堯有十個兒子,丹朱為嫡子,德行才幹都遠遠足以承擔君臨天下的重任。堯曾說過,如果將帝位傳給舜,只對丹朱一人不利,如果傳給丹朱,那就對天下人不利,「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這一切都體現出堯帝以天下為念、一心為民的博大胸懷與無私的境界。


《御世仁風》明萬曆四十八年鳳陽刊本插圖(公有領域)

堯問四岳說:「我在位七十年了,你們誰能承載天命,接替我的位置。」四岳都說:「我們沒有德行,有辱帝位。」堯就讓大臣在貴族與平民中舉薦能承擔帝位之人,不論地位多低微,但必須要德行高尚,才能卓著。大家都一致舉薦身份低微的舜。

堯曾經聽說過舜,就問眾人舜有哪些德性。四岳說:「舜的父親愚蠢頑固、不辨是非,母親(後媽)心狠毒辣,弟弟狂傲不善,三人一心要謀害舜,而舜卻能始終恪盡孝道、兄道,以他的寬容,化解仇恨凶險,使家庭和睦相處。如此大孝之德,用來治理天下,應該不會將天下治理壞。」

堯帝便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以試探舜的德性。舜謹慎地推崇並躬行著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德行,使大家紛相效仿,遵循著這五德。後來堯讓舜總理百官,百官事務都被管理得井井有條;又讓舜在明堂四門迎接四方賓客,四方賓客都對舜肅然起敬;即使將舜派入深山大林之中,在狂風暴風等惡劣的天氣下,舜都不會迷失,從不誤事。經過三年的考驗,堯認為,從稟賦的天命、展現的德行和傑出的才能來看,舜堪稱承載天子之命的不二人選,便讓位於舜,而舜認為自己德性還不夠,不肯接受帝位。


帝堯問於舜,《御世仁風》明萬曆四十八年鳳陽刊本插圖。(公有領域)

堯便沐浴齋戒,令人在河、洛邊修建祭壇,並選擇吉日,帶領舜等登首山,以求神的開示。他們經過河邊的時候,見有五位老人在那遊玩,這五位老人是天上五星之精所化,他們告訴堯帝說:「《河圖》將要出現,我們特地下來相告,舜知道我們是誰。」說完五位老人便化為流星,飛向昴宿的位置而消失不見。到了二月辛丑日的拂曉,堯帝與群臣在河邊行祭禮,禮畢後,大約在下午未時左右,有五色雲氣從河中升起,祥瑞之氣充滿四周,突然一匹龍馬銜著一個匣子,順著祭壇飛騰而上,將匣子吐在祭壇上後,便轉向飛入河中。只見那龍馬吐出的匣子像是龜甲,有九尺寬,以白玉為標籤,紅玉為匣,用黃金做封口,青繩捆綁。白玉標籤上寫著「闓色授帝舜」,裡面記載堯之後,舜、禹當受天命,成為帝王。堯帝便記下了甲圖的內容,將其收藏於東廂房的藏經閣中。

第二年二月的時候,堯帝又率群臣沉白璧於洛水,施行祭禮,禮畢後,一直等到傍晚時分。突然紅光滿天,有元龜負書從水中浮出,爬上祭壇。只見龜甲上有紅色的字,上面寫著應當禪位於舜。

歷史上所有聖賢偉人能有所成就所需具備的三大要素是:天命、德行、才能,這也是成就一代聖王所必需具備的三大條件,帝堯深知這些道理,便以此開啟了中華歷史上的禪讓制度。堯帝經過幾年時間,分別從這三個方面考核著舜,而舜都具備了,於是堯放心地將帝位禪讓給舜。


堯舜禪讓圖,漢代畫像石。(公有領域)

這就是傳頌千古的「禪讓」過程及其真義。

在此後的中華歷史中,不論哪朝哪代,對堯帝的評價都極高。《尚書‧堯典》對堯帝的評價為:「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克明俊德……」

《論語‧泰伯》中也記載了孔子對堯帝的極高評價,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堯帝被認為是儒家道統的鼻祖,成為後世帝王治世的榜樣,可見堯帝之德及其對後世的影響之大。

堯禪位二十八年後駕崩,百姓聽聞後,都像死了父母一樣悲傷哀號,三年之內,全國聽不到音樂聲,都在思念著堯帝。

參考書目:
1. 《帝王世紀》
2. 《博物誌》
3. 《呂氏春秋》
4. 《高士傳》
5. 《列子‧仲尼》
6. 《宋符瑞志》
7. 《竹書紀年》
8. 《晉書‧天文志中‧瑞星》
9. 《述異記》
10. 《尚書中候》
11. 《尚書》
12. 《史記》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反饋信箱:zglszs@feitiancollege.org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王馨宇)
- See more at: http://www.ntdtv.com/xtr/b5/2016 ... thash.UcIll1Wk.dpuf

TOP

【中國歷史正述】五帝之十二:舜仁愛治國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人氣: 604
【字號】 大  中  小
更新: 2016-12-04 12:37 PM    標籤: 中國歷史正述, 五帝, 神傳文化, 舜帝
【大紀元訊】十二、舜帝(下)
仁愛治國
三年後,堯將帝位禪讓於舜,舜在正月的一個吉日,於堯的太廟中接受了禪讓。舜向上天報告了繼承帝位之事,祭祀了天地四時與山川、眾神,並接受了四方諸侯的朝拜,將圭玉頒發給他們。
接下來舜開始主持政事,制定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選拔人才,制定典刑。上古時候,百姓淳樸簡單,國家並沒有甚麼法律,那時只有五種刑罰用來懲治惡人,分別為墨刑、劓刑、刖刑、宮刑、大辟,主要靠道德約束人心。
帝舜像,出《歷代帝王聖賢名臣大儒遺像》,18世紀繪製,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舜非常寬大仁愛,雖有五刑,但舜基本不用。他令人將五刑畫在器物上,主要起警戒作用,即使迫不得已必須施用刑罰的時候,舜也是儘量採用對肉體沒有殘害的流放方式來代替五刑。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歡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驅逐到三危山,把剛愎自用、冒犯天條的鯀殛於羽山。流放了這四個惡人後,天下民心大服。
《呂氏春秋》記載:堯將帝位禪讓於舜,而引起鯀的妒忌,他覺得以自己的地位與能力應該位列三公,而舜是庶人,不配登帝位,便不贊同堯讓位於舜,並要求堯封他為三公。沒有得到後,他便暴跳如雷,從而不聽從舜的號令,準備起兵謀反,因此受到懲罰。
另外,傳說黃帝有不肖的後代,被世人稱為渾沌;少昊也有不肖的子孫,被稱為窮奇;顓頊也有不肖子孫,世稱檮杌;再加上縉雲氏的不肖子孫饕餮,這四惡族天下人都害怕他們,合稱為四凶。舜便將四凶流放到四方最偏遠的地方,以抵禦四方妖魔,從此四門清靜,天下沒有惡人了。
任人唯賢
壞人受到懲處,天下人心誠服。舜開始選用賢才,任人唯德。鯀的兒子文命才德兼備,於是舜向堯推薦,啟用他代替其父鯀治水。文命就是人們熟知的禹,是夏朝的開創者。禹吸取了鯀失敗的教訓,他勘察了全國的地理地形,根據地勢,順應五行,主要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水。禹治水十三年,不畏安危勞苦,沐雨櫛風,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治水成功。
除了啟用大禹而治水成功外,舜還啟用了賢德的八愷和八元。傳說顓頊有八位賢德的子孫,世稱為八愷,帝嚳也有八位非常賢德的子孫,世稱為八元,這十六族世代都保持著美好的德行,受到天下百姓的讚頌。舜便舉薦八愷,使他們擔任后土之職,處理各種事務,各種事務都被處理得井井有條;舜又舉薦八元,讓他們向天下宣揚五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家庭和睦,天下大順。
帝堯問於舜,《御世仁風》明萬曆四十八年鳳陽刊本插圖。(公有領域)
舜三十歲時,被堯徵見;三十三歲時,堯禪位於舜,代堯攝政;五十歲時,全權行使天子之職;五十八歲時,堯帝駕崩,舜服喪三年。
三年服喪結束後,舜把帝位讓給堯的長子丹朱,自己離開都城躲到南河的南岸。前來朝見的諸侯不去見丹朱,都到舜這裡來;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而是找舜;人們都歌頌舜的功德,而無人歌頌丹朱,舜知道這是天意而不可違,於是重回都城,正式登上天子位。
舜剛登帝位的時候,他的父親瞽叟還活著,舜時常以天子車服去朝見他,恭敬如前。舜登基後,啟用了大量賢德之人,除八元、八愷和禹以外,還啟用了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等賢才。
任禹為司空,掌管土地,平治水土;棄為后稷,負責農業,教百姓播種百谷;契擔任司徒,主管教化,宣揚五教;皋陶任士,主管司法;倕為共工,統領工匠;益為虞,主管山澤;伯夷任秩宗,主管祭祀、禮儀;夔為典樂,掌管音樂;龍為納言,傳達帝令,報告下情……
有這麼多賢德之人輔佐舜,天下被治理得越來越好。舜還建立了官員考核制度,三年一考核,九年三考核,三考過後,罷免不合格的官員,提拔賢能的官員,使天下一派清明。
創作樂舞
天下大治後,舜令人作了《大韶》之樂。《大韶》是六代樂舞之一,據說《大韶》共有九章,也稱《九韶》、《簫韶》。傳說舜令人演奏《大韶》樂舞,九章演完後,鳳凰飛來起舞、朝拜,百獸聽聞後,都跟著起舞。
帝舜像,出自明仇英繪《帝王道統萬年圖》冊頁。(公有領域)
孔子在齊國時,曾有幸聽聞了《大韶》之樂,聽後竟然心曠神癡,三個月品不出肉的滋味來,便感歎道:「沒想到音樂竟能達到如此的境界啊!」這就是《論語》中記載的「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所以孔子評價說:「《韶》盡美矣,又盡善也!」由此可見上古音樂高深博大的內涵與境界,能使人清心寡慾、修身養性、提升道德、淨化心靈,並從內心深處生起對天地神靈的恭敬,這應該就是音樂的真正意義和作用吧,可惜這些上古樂舞現在都已失傳。
另外舜還彈奏五弦之琴,作《南風歌》,其歌唱曰:「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舜的妹妹敤首,因為幫助兄長避開傷害而為後世稱道。她在畫畫上造詣頗深,是人類這次文明進程中最早載入畫史的人,被稱為畫祖,又稱畫嫘。《列女傳》稱讚她說「造化在心,別具神技」。
天降祥瑞
舜在位時,由於天下治理得特別好,使天降祥瑞不斷。《宋書》記載:舜在位時,蓂莢生於階,鳳凰巢於庭,百獸起舞,景星出現在房宿,地上出現乘黃神馬,並且崑崙山的西王母前來朝拜,獻給舜白玉環和玉玦。
帝舜時,景星出,卿雲與。《御世仁風》明萬曆四十八年鳳陽刊本插圖。(公有領域)
《竹書紀年》也記載:舜時,西王母來朝,獻白玉環、玉玦;並記載,舜時,天空出現卿雲的祥瑞,於是舜便與百官相和而歌,以頌卿雲。
舜唱曰:「卿雲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群臣和唱曰:「明明上天,爛然星陳,日有光華,弘於一人。」,舜又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時從輕,萬姓允誠。於予論樂,配天之靈。遷於賢善,莫不咸聽。鼚乎鼓之,軒乎舞之。菁華已竭,褰裳去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卿雲歌》。《卿雲歌》在民國時,曾被兩度改編為中國的國歌。
舜帝禪位
舜的正妃娥皇沒有生子,女英生下了商均,另外舜還有庶子八人,但都沒有甚麼值得稱道的德行。所以舜將帝位禪讓給負天命而治水有功、以天下為公的禹。
《宋書‧符瑞志》記載:舜在河邊設祭壇,像當年堯帝一樣。祭祀完畢,到傍晚的時候,四周升起了祥瑞之氣,有一條黃龍負著圖,出現在祭壇。只見那圖長三十二尺,寬九尺,有紅色的文字記載著應當禪位給禹。
於是,舜便秉承堯的禪讓之道,禪位給天命、德行、才能三者兼備,以天下為公的大禹。舜八十三歲的時候,舉薦禹繼任帝位;九十五歲的時候,禪位於禹,讓禹攝政。那年正月初一,禹在堯帝太廟中接受了舜的禪讓,就像當初舜接受堯的禪讓一樣。禪位五年後,即舜一百歲的時候,他在巡視天下的途中,於蒼梧之野駕崩,葬在了蒼梧之山的南面。
舜的兩位妃子娥皇與女英,聽聞舜駕崩後,一路趕至湘江,淚盡而亡。她們的靈魂成為湘水之神,世稱為「湘君」或「湘夫人」。她們為帝舜而啼哭的淚水灑落在竹子上,染竹成斑,成為今天的「斑竹」,又名「瀟湘竹」或「湘妃竹」,向歷史鑒證著不同尋常的情深義重。
參考書目:
1. 《尚書》
2. 《呂氏春秋》
3. 《史記》
4. 《綱鑒易知錄》
5. 《太平御覽》
6. 《論語》
7. 《屍子》
8. 《畫塵》
9. 《畫史會要》
10. 《宋書‧符瑞志》
11. 《竹書紀年》
12. 《帝王世紀》
13. 《列女傳》
14. 《博物誌》
15. 《山海經》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反饋信箱:zglszs@feitiancollege.org
點閱【中國歷史正述】系列文章。

TOP

【中國歷史正述】五帝之十一:舜德化蒼生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更新: 2016-12-02 11:25 PM
【大紀元訊】十一、舜帝(上)
舜帝的身世
帝顓頊生了窮蟬,窮蟬無德,與弟弟魍魎爭奪帝位,使魍魎死於雷澤。結果顓頊將帝位讓給堂侄嚳,並將窮蟬廢為庶人,自此世代淪為平民。
窮蟬生了敬康,敬康生了句望,句望生了橋牛,橋牛生了瞽叟。瞽叟娶妻握登,一天握登看見大虹,因此受感而懷孕,生下了舜。因舜生於姚墟,便以姚為姓,又因舜居於媯水,所以又以媯為姓。舜生下時,眼中有兩個瞳仁,所以名為重華,字都君。後堯將兩個女兒嫁給舜,將其封於虞地,所以又以虞為氏,稱有虞氏。
清人繪帝舜像。(公有領域)
在舜很小的時候,母親便去世了,他的父親瞽叟又娶了妻,就是舜的後母。瞽叟有一次晚上做夢,夢見一隻鳳凰自稱為雞,口中銜米來餵養他,並稱是他的子孫,但看起來卻是鳳凰。醒來後,瞽叟以黃帝的《占夢經》去占卜,占得他的子孫中將出貴人。
飽經磨難的童年
瞽叟娶了後妻後,又生下了一男一女,就是舜的弟弟象與妹妹敤首。舜的後母心狠手辣,她非常討厭舜,而瞽叟也因為喜歡後妻所生的兒子象而討厭舜,他們從小便虐待舜,甚至想謀害舜,常常因為一點小小的過失而重重懲罰他。對於父母的懲罰,如果是小的懲罰,舜就默默承受,如果是要來傷他性命的,舜就機智地躲開,而每當父母有事需要他時,他又未嘗不時時在身邊恭敬服侍。每次受責罰後,舜都會更加謹慎地服侍父母,而無半點怨恨之心。他常常向天禱告,希望能使父母回心轉意,有時無計可施時,便對天號泣,他總是委屈自己,善待別人,對自己的要求總是非常嚴格,而對別人卻那麼寬容,對自己的小小過失總是耿耿於懷,再三反省,卻從不去責怪怨恨他人。
帝舜純孝格天,《聖諭像解》插圖。(公有領域)
就這樣,雖然瞽叟、繼母和象三人都想謀害舜,卻從不能得逞。鄉鄰都非常欽佩舜,年僅二十歲時,舜的德行便已傳遍天下,路人皆知,連天子堯帝都知道了。
德化蒼生
由於家人不容,舜經常被驅趕出門,年紀輕輕便四處謀生。他曾在歷山種過田,在雷澤捕過魚,在河濱做過陶器,在壽丘做過家具用品,在負夏做過生意。
大舜孝感動天,明仇英畫《二十四孝圖》冊,絹本設色,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由於舜的仁孝感動了上天,他在歷山種田時,有大象跑來幫他耕地,有鳥兒飛來幫他清理田間雜草。以往歷山的農夫時常為田地的邊界而發生爭執,舜來了以後,常常主動把自己開墾的肥沃土地讓給老弱者,自己再去開墾沒人耕種的荒地。人們受到舜的感化而慚愧不已,便慢慢形成一股風氣,都將好地讓給他人,再沒人為田界而爭了,如此便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到歷山耕種。
舜到雷澤捕魚之前,漁民也常為漁場而爭吵。舜來到雷澤後,常把魚多的地方讓給別人,自己到沒人願意去的險峻之地捕魚。在舜的感化下,漁人們也都將好漁場相互謙讓,不再爭吵。
舜到河濱製作陶器前,那裡的陶器經常出次品,做工粗劣,質量不好。舜來後,非常用心地制陶,使製作出的陶器成色上好,美觀耐用。陶工們都來向舜請教,漸漸的當地的陶器做得越來越好,再也沒有次品出現。
無論舜到哪裡,都能德化一方,人們都喜歡圍繞在他身旁,跟從著他。舜搬到哪裡,其他地方的人都會很快慕名而來,搬到舜身邊居住。這樣一來,舜所住的地方,一年之內會成為村落,兩年會成為城鎮,三年就成了一座繁榮和睦的都市。這就是德化萬物的力量,也是帝王無為治世的基礎——從不去強加干涉百姓的生活,卻潤物無聲,道化天下,冥冥中天下皆歸於道中,彷彿帝王不存在一樣。
以德化怨
這時堯帝年紀已經大了,兒子丹朱不肖,他正為帝位繼承人的事發愁。堯問群臣有誰可以繼任帝位,四岳便一致推薦舜。堯派人找來了舜,與他談論治國的政策,舜所提出的治國方法都至簡而易行;又與舜談論大道,舜所談論的道理卻博大而無窮盡。堯非常滿意,便將兩個女兒娥皇與女英嫁給舜,以觀察他在家裡的德性;並派九個兒子跟從舜,與之共事,以觀察他在外的為人。
堯還賜給舜一套細葛布製的衣服、一張琴,又為他造了倉庫並且賜給他牛羊。舜回到他在媯水岸邊的住處,仍然與往常一樣恭敬謹慎。娥皇和女英也都聽從舜的安排,謹遵婦道,不敢因為出身高貴而怠慢舜的家人。堯的九個兒子在與舜相處後,也都變得恭敬而忠厚。
看到舜得到了天子賜予的這些榮耀和財富,瞽叟、繼母和象三人非常妒忌,他們再次生起了謀害舜的惡念,以搶奪他的所有。而舜善良的妹妹敤首此時已長大,她知道了父母與象的野心後,非常擔心,便悄悄將這些告訴了嫂子娥皇和女英,讓舜有所準備。
帝舜孝德升聞,明代張居正編撰《帝鑑圖說》插圖。(公有領域)
一天,瞽叟讓舜去修補糧倉,舜便告知娥皇和女英。而娥皇與女英剛從敤首那裡知道了這事的內情,便對舜說:等你爬上倉頂時,他們就會在下面點火燒死你,你要穿上鳥工服,便能像鳥一樣飛下,保住平安。說完,娥皇與女英就拿出鳥工服給舜穿上。果然,當舜爬上糧倉後,繼母與象他們便在下面點火,舜因為娥皇和女英的鳥工服而脫險。
接著,瞽叟又派舜去通井,舜又將此事告知了二妻。二人便對舜說:「快脫下你的衣服,我們給你穿上龍工服,這樣就可以放心地去了。」於是二妻給舜穿上了龍工服,當舜下到井底後,瞽叟與象便朝井中填土,要將舜活埋在井底,而舜卻因穿著龍工服穿井而出,從其它井中爬了出來。
事後,父母與象以為舜死了,準備去瓜分舜的財產,卻發現舜安然無恙,震驚不已,但舜卻像什麼也沒發生一樣,一句話不提,如往常一樣侍奉父母,寬待兄弟。家人終於受到感化,從此再也沒有坑害舜了。
參考書目:
1. 《史記》
2. 《帝王世紀》
3. 《通志‧氏族略》
4. 《太平御覽》
5. 《繹史》
6. 《說苑‧建本》
7. 《禮含文嘉》
8. 《列女傳》
9. 《二十四孝》
10. 《韓非子》
11. 《通史》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反饋信箱:zglszs@feitiancollege.org
點閱【中國歷史正述】系列文章。

TOP

【中國歷史正述】五帝之四:黃帝以道治國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人氣: 1252
【字號】 大  中  小
更新: 2016-11-20 10:50 PM    標籤: 中國歷史正述, 五帝, 神傳文化, 黃帝, 黃曆
【大紀元訊】四、黃帝(三)
劃分疆野
黃帝一統天下後,開始重新劃野分疆,劃分百里大小的國家,共有萬餘國,設立左右大監,監管萬國,使萬國安定和睦。
黃帝令人丈量土地,制定了井田制:將八家劃為一井,中間一塊為公田,周圍八塊為私田。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一州,全國共分為九州。
以道治國
黃帝早期以德治國,教化百姓,天下被治理得安寧和諧,百姓幸福。但黃帝並不滿足,覺得治理得還不夠好,應該可以將天下治理得更好。一次黃帝夢中受到啟悟,醒來後悟得治國養身之道,他又四處尋師問道,刻苦修行,不斷提升自身境界,最終實現了天下無為而治的最高治世境界。
明代浙派畫家石芮作《軒轅問道圖》卷,描繪黃帝在崆峒山問道廣成子。現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無為而治是通過長期的道德教化,對天下百姓進行疏通和引導,使大道暢通,天下百姓皆重德修善、歸於大道,合於自然,一切都自動依道而行,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不再需要過多的干涉和管制,彷彿君王和朝廷不存在一樣。
《列子》記載:黃帝白天睡覺,夢遊到了上古神國華胥國。其國沒有管理者,一切與自然相合一,百姓沒有私慾,沒有愛恨,沒有生老病死等一切痛苦,既不戀生也不畏死,他們可以凌空飛行,行使超自然的神力,水火和自然萬物等都不能傷害他們,是一個奇妙的極樂國土。黃帝醒來後,悟得養身治國之道,便以道治國,經過了二十八年,天下大治,差不多治理得同華胥氏國一樣,成為半人半神的理想國度。
《神奇秘譜》記載:黃帝夢遊華胥國而受到啟悟,歷二十八年,終將天下治理成半神國度,因此而創作了上古著名的琴曲《華胥引》,以明其志。這就是《華胥引》的來歷。
天降祥瑞
黃帝在位後期,天下大治,天人感應,祥瑞不斷。景星出現在天空,有神草生於庭院,每有奸佞之人進入,草便指向他,草名叫屈軼。那時,鳳凰降臨人間,在宮中築巢,龍為黃帝駕車,麒麟遊走於苑囿……《淮南子》記載:黃帝大治天下後,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天下沒有盜賊,市場沒有欺詐,天下無爭,鄉野村夫都相讓以財產,連豬狗都將食物吐在路上互相讓食……
鳳凰降臨人間,在宮中築巢,龍為黃帝駕車,麒麟遊走於苑囿。出自於明仇英繪《帝王道統萬年圖》。(公有領域)
據《宋書•符瑞志》記載,黃帝登天子之位的第五十年秋,遇到連續三天的大霧,大白天看不見東西。大霧過後,黃帝與大臣到洛水巡遊,看見洛水中有巨大的魚,黃帝便用五牲舉行祭祈儀式。過後天降七天七夜的大雨,大魚游進了大海,接著河、洛中便出現《河圖》和《洛書》,紅字篆書,授予黃帝。
創造黃曆
黃帝根據河圖設立了靈台,以觀天象,並設立占天官,任命鬼臾區、鬥苞、尚儀、車區等幾位大臣為占天官,分別負責占星、授規、占日、占月、占風。
黃帝還命令大臣隸首作數。據說隸首精通於數,開創了中國的數學,最原始的算盤和算術據說都是隸首發明的。
黃帝命令大臣容成製作了觀察天象的渾天儀,再結合五位占天官的占測,以及隸首發明的數等,制定了當時的曆法《調歷》,再經過以後歷代的完善修改,就成了沿用至今的《黃曆》。
中華呂律
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方音樂屬於不同的體系。中國傳統音樂相應的樂理部分叫做律呂、五音等,律呂又稱十二律(分別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鍾、夷則、南呂、無射、應鍾),再配合五音(五音為:宮、商、角、徵、羽;或另加變徵、變宮等合為七聲),共同搭配形成旋宮轉調等,構成完美的東方音樂體系。
《帝王世紀》記載:黃帝命令泠綸確立十二律。泠綸在崑崙山北麓,取筆直且厚薄一致的竹子,先做成三寸九分長的管,以其吹出的音高定為黃鐘律(相當於C調),然後依據聲音搭配最和諧的「三分損益法」,按比例製作了十二根長短不同的管,然後根據鳳凰的叫聲來進行矯正。據說,雄鳳能鳴叫出六種聲調,雌凰也能鳴叫出另外六種不同的聲調,這十二種聲調正好與他製作的十二根管子吹出的聲律相同。泠綸就將十二律的奇數音稱作「律」,偶數音稱作「呂」,合起來就叫做「律呂」。
在本輪五千年文明進程中,古代中國音樂體系,至少就十二律的發明與使用而言,在遠古時期便已成熟完備,臻於完美。相比之下,西方「十二平均律」的確立與系統應用,是到了18世紀初,才以巴赫的《平均律鍵盤曲集》作為標誌成熟的。
中華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視禮樂的功用,一直將其作為帝王治理和教化天下百姓的重要方式。《帝系譜》記載:在遙遠的三皇時期,女媧氏王天下時,曾命令娥陵氏製作了都良管這種樂器,以統一天下的聲律。可見中華音樂體系在遙遠的上古時期就已經發展完備,只是律呂的頻率沒有固定,隨著時間的發展會產生不同變化,於是不同時期便對律呂的頻率作了統一和規正。很可能中華音樂體系從遙遠的史前文明時期流傳了下來,傳到黃帝時,黃帝又令泠綸重新統一和規定了當時天下律呂的頻率。
創作樂舞
另外黃帝還令榮猿鑄十二鐘,作為天下律呂校音的標準。黃帝時期還創作了大型樂舞《雲門大卷》,用來祭天。《雲門大卷》與唐堯的《大咸》、虞舜的《大韶》、夏禹的《大夏》、商湯之《大濩》、周武的《大武》這六首樂舞合稱為六代之樂,以《雲門大卷》為首。六代樂舞都是用於祭祀的:《雲門大卷》祭天,《大咸》祭地,《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享先妣,《大武》享先祖。
《宋人畫歷代琴式圖冊‧黃帝之制》,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黃帝自己除了親自創作琴曲《華胥引》外,還創作了上古神曲《清角》。據說《清角》能夠溝通天地,號令鬼神,演奏時「鳴鶴翱翔,鳳凰蔽日」。
關於《清角》創作情景,《韓非子》作了如下記載:黃帝在西泰山召開了一次神鬼大會,他乘坐著由六條龍導引的象車,車的左右各站立著一隻畢方神鳥,風伯作法為他清掃道路,雨師降下甘露使塵土不再飛揚,虎狼在前面開路,鬼神在後面保駕,騰蛇伏在地上以示恭敬,鳳凰在上空盤旋為他遮擋驕陽。黃帝召集這次鬼神大會,便創作了《清角》以示紀念。
據說《清角》具有匯聚鬼神的能力,所以只有德行很高的人才能聽,德薄的人聽到會招致大災。《琴史補》卷一記載:「《清角》於音為最悲,德義薄者不足以聽之,春秋時晉平公令師曠奏《清角》,大風飛廊瓦,晉國大旱,赤地三年。夫樂不可妄作也。」
參考書目:
1. 《神奇秘譜》
2. 《宋書‧符瑞志》
3. 《淮南子》
4. 《呂氏春秋》
5. 《周禮註疏》
6. 《周禮‧大司樂》
7. 《韓非子》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點閱【中國歷史正述】系列文章。

TOP

返回列表